外長王毅上周二(8月25日)起展開歐洲之行,被指是力爭中歐關係回溫。但外媒形容王毅拉攏歐洲此行是徹底失敗,不但遭意國總理拒見,維族、前眾志主席羅冠聰等人權團體的抗議亦如影隨形。中國外交部昨宣佈,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今起至周五(4日)訪問西班牙、希臘、緬甸三國。學者形容,中國短時間內頻密訪歐屬罕見,但中歐關係要待美國大選後才會明朗化。
羅冠聰周日(8月30日)去信德國外長馬斯,促請德國政府就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捍衞香港人的權利和自由;又要求德國制訂基於價值導向的貿易政策,並希望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任主席國期間,進一步帶領歐盟重新評估對華政策。
王毅連續訪問意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五國,但第一站就被「一帶一路」國家意大利的總理孔特拒絕接見,僅以電話溝通。在法國,總統馬克龍接見王毅後指出,偏好歐洲本地電訊設備商,被視為中國在歐洲為華為爭取突圍的挫敗。意大利、荷蘭等國都提及敏感的香港國安法議題,西方傳媒形容王毅「魅力外交失敗」。
王毅訪歐未完,中方昨宣佈楊潔篪接力訪歐,包括西班牙、希臘。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指出,中方短時間內頻密訪歐是較為罕見,且都是歐洲主要國家,西班牙、希臘海運位置重要,「中國鞏固對歐關係,這個大的畫面是看得到的」。
至於頻密訪歐是否要抗衡美國,他認為,歐洲是美國軍事、外交盟友,價值觀接近,認為中國透過與歐洲走近,直接抗衡美國是不現實,只是「間接地卸一卸美國的壓力」,一方面爭取迴旋空間,另一方面亦令歐洲無法像美國一樣與中國撕裂。對於王毅此行,許楨指出,雙方訪歐過程中評價尚算正面、平穩,王也不是一無所獲。許稱目前仍難斷定中歐關係的好壞,「現在的表演性質太濃,大家都是做給美國看,現時都在觀察美國11月後政局的變化,因此暫時要短線去看。」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