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心 - 楊靜

敬畏的心 - 楊靜

還在讀博士的時候,唸書的研究所既有雄心又有鬥志,是一個德國聯邦政府支持的學術機構,成立的背景部分有反思冷戰的原因,而目標則是建立有獨特史觀的人文社科學派。這個學派理論上秉持極強的實證主義精神、不斷情境化某個歷史現象,力圖證明所為國家、種族、文化乃至文明本身都是混雜的——沒有「德國」這種本質的存在,但也沒有「普魯士」、沒有「奧地利」,有的只是一個個歷史漩渦中不斷湧起的暗流,它們總由多方水源注入而成,但表面上看彷彿是同一條河流。

這樣的學科裏,一部分工作是審視和批判過去的經典作品。譬如我在的全球藝術史系,一直在反思「藝術史」這樣一個殖民時代通過博物館和軍隊共同奠基的現代學科,從誕生那刻起就製造和美化了多少偏見。對於大部頭作品精確的批評是每個學生的功課,有時年輕人不免生出狂妄的態度,看不起歷史上某個有破綻的大師,如果當代仍有保持「舊思想」的學者,則會受到學生們更多的嘲諷,治學的思路差異有時還會引發人身攻擊。

最記得我的導師有次在論文課聽到同學對於一位學者未免苛刻的攻擊,即刻停下講課,正色提醒:「你們治學,可以批評觀點,但不要批評學人,尤其你們還未寫過一篇像樣的文章,根本不明各種艱辛,到時你就知道知易行難。」這話我銘刻在心,離開學校後也在別處不斷體驗。編輯報導文字的時候曾有位「死忠」讀者不斷留言說記者寫的太爛,機緣巧合有次改到這位讀者的投稿,幾千個字讀完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批評總是容易的,也當然是必要的,但批評需要寬容的心,最好也會有有建設性的意見。而被批評者也可以審慎聽取批評,但大不必被它壞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