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異國的羅望子

【越陌度阡】異國的羅望子

羅望子又名「亞參」,羅望子是一個比較文雅的稱謂,亞參則是印尼、星馬的叫法,在中國大陸多稱之為酸角或酸豆,流行於西南一帶。我對這種水果的認識不深,十幾年前經由一位家裏賣生果的朋友介紹才第一次吃到,外形像粗大的豆莢,有如幾顆龍眼融合串起一般,外殼的質地也似龍眼,但果肉就不大似一般水果,口感味道更像嘉應子或陳皮梅一類酸酸甜甜的零食,可能也因為那種糊糊泥質的口感,最初的印象就很普通了,只當它是東南亞的奇怪食物,不加深究。

正宗東南亞菜 新鮮酸味入饌

後來因為自己的農場栽種了不少東南亞的香草,如香茅、南薑、黃薑、檸檬、九層塔、辣椒等等,只懂種不懂用好像有點說不過去,便興起學習使用這些材料的想法,學做東南亞菜。首先就是到泰國、越南、星馬和印度的餐廳吃吃看,記着各自的味道,再上網查證材料和做法,再嘗試複製。眾多國家的菜式中,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印度菜,因為印度菜多用的是乾香料而非鮮香草,譬如丁香、肉桂、豆蒄我就種不出來了,只好專注於多用新鮮香草的東南亞菜式,材料在我的農場裏是有的了,但煮法還是請教一下當地人才好,所以又跑去開印尼店泰國店請教華僑老闆,但他們都說現在多數只用現成的包裝醬料,炒香加水加椰醬開調便成,很少會完全以鮮香料香草研磨,因為太花時間,可是手高手低也在於是否用到正宗新鮮的香葉材料。為了用上自家香草,也只好重複實驗做菜,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東南亞熱帶地方的酸味來源差不多都是來自天然植物,而非發酵物如醋或乳酸等。

酸味菜式,簡單入門的做法就是加入檸檬汁或青檸汁,口味清新,用在沙律之類是非常合適的。但用於高溫煮食,檸檬汁的酸味就有點嗆喉,也有點單調,這時可以找一些帶酸味的葉子入饌,煮緬甸的酸湯就會用上洛神花的葉子了。而亞參就果與葉皆有酸味,但又各有不同,可以對應不同菜餚的口味。亞參果是冬蔭和檳城喇沙的材料,如果用醋或檸檬汁替代味道會差上很多,但鮮果是季節性供應的,所以便會製成亞參膏出售。而香港市面間中販賣的亞參果多數只能鮮吃,因為都是甜味重的成熟果實,未成熟的青果才好用於烹調酸味菜餚。

本着農業職人心態,多年前我就買了一盒亞參果,取出種子栽培自己農場的亞參樹,種子發芽不難,幼苗也生長輕易,但種在地上就生長緩慢了。現在農場的三株亞參樹定植已有六、七年,也只有三米多高,要結果則好像要種上10到15年才成。因為是屬於豆科的樹木,葉子跟合歡樹的複葉差不多,但有趣的是葉子在晚上或雨天會閉合,卻像含羞草。當年我買的亞參果放在農場的桌上,剛巧由非洲來的朋友Victor過訪,他一邊吃着亞參一邊訴說鄉下蘇丹的童年往事,那裏的亞參樹高大又漂亮,大家都在樹下玩耍,夏季又會結出纍纍果實,是小朋友最常吃的水果,小朋友又會摘下葉子和果實回家給媽媽煮酸味魚……現在Victor已脫離政治難民的身份遷居西方國家,不知他會不會也帶上一些原產非洲的亞參種子,在異國再花10年時間栽出家鄉的果實呢?

聽聞羅望子樹也是優質的木材。

羅望子的果實、果肉和種子。 Carschten, CC BY-SA 3.0 de, https://bit.ly/31viYp5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