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深喉唾液採樣更佳

袁:深喉唾液採樣更佳

【本報訊】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由中央欽點三間內地化驗所負責,採樣模式不是香港沿用的深喉唾液檢測,而是鼻腔加咽喉拭子,有專家引述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收集深喉唾液比鼻咽拭子具有同樣或更高的敏感度,且由患者自行收集深喉唾液,能避免醫護人員被傳染的風險。

採鼻咽拭子過程有傳播風險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香港過去七個月無能力做大量病毒檢測,但現在有內地和本地醫護的支持下,自願或擔心染病的市民應利用機會去檢測。

對於採樣方式,袁國勇認為,進行鼻咽或咽喉拭子採樣檢測,要從鼻孔把拭子深入差不多15厘米才可達到鼻咽,或從口深入到扁桃腺和咽喉後壁,過程易會引起病人打噴嚏或咳嗽,製造大量飛沫,醫護人員亦有被傳染的風險,但若患者自行收集深喉唾液就能夠避免。

袁說,鼻咽、咽喉拭子或深喉唾液都是可接受的檢測樣本,但據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三項獨立研究指,表明收集深喉唾液比鼻咽拭子具有同樣或更高的敏感度。

設於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的臨時氣膜實驗室周二起檢測樣本,負責實驗室運作的華昇醫學特別顧問王世華接受港台訪問時表示,16組氣膜實驗室按照每日10萬個檢測量設計,政府決定以「三混一」的混合樣本檢測策略,因此每日最多可做30萬個檢測。

他表示,實驗室24小時運作,需要400至500人工作,其中只有一成是華昇的本港員工,大約10人是本地註冊化驗師,其餘九成來自內地核酸支援隊,是內地認可醫學化驗師或實驗室工作人員,但最終由本港化驗師覆核檢測報告或數據。

141檢測中心遍設各區民宅與商業地帶,引起各區居民及上班族不安。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商台節目指出,檢測場所主要位於社區會堂或學校禮堂,空氣較流通且較寬敞。而且檢測計劃需透過網上預約,故不會有人群聚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