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31,全港透過直播見證警察在太子站內的暴力。翌日不同傳媒的報道對事件作各種演繹,記者翻查當日剪報,嘗試理清各傳媒對事件取態。有傳媒緊跟官方說法,對車廂乘客的身份作出質疑,有官媒更反將事前市民間的衝突形容為「廝殺列車」,掩蓋警方的無差別襲擊。
太子站事件在深夜發生,大部份紙媒在翌日只作簡略報道,到9月2日再對事件作詳盡報道和分析。綜合9月1至2日刊登與太子站相關的文章,各傳媒對事件的立場大致可分為三類:同情車廂內遭受警暴者,對遭受警暴者態度中性或混雜,以及對受襲者作出負面批判。
在同情受襲者的媒體中,《蘋果》以「無差別狂毆乘客」、「廝殺列車」等詞語描述警方行動,《明報》等其他媒體亦在文章首段就指出有人在車廂內被警方棍打,並將受襲者定性為「市民」或「乘客」。
《東方》、《成報》、「香港01」等媒體傾向跟從當晚警方簡報和政府新聞公報,判定車廂內的乘客為「示威者」、「疑似示威者」或「舉傘頑抗者」。《東方》首日報道以「困獸鬥」形容警方到太子站後的場面,未有偏向任何一方,但亦完全沒有提及警方對乘客作出的攻擊,只稱警方到場「制服多名示威者,部份人需送院救治」,到第二日才作出描述。
三大中共喉舌以及同為聯合出版旗下的免費報紙《香港仔》則對受襲乘客作出最負面的報道,將他們定性為「暴徒」、「白衣暴徒」、「黑衣黨」、「黑衣人」,又形容車廂內的乘客是「假市民真暴徒」。這些報道省略了警方以棍和胡椒噴霧襲擊乘客的情況,《文匯報》反指較早前發生在另一月台的市民與示威者的爭執為「屍殺列車」,《大公報》更稱是「暴徒無差別襲擊乘客」,警方入站只是「雷霆執法」。《星島》兩日的報道中,亦在首段以「廝殺列車」形容市民間的衝突,警方的襲擊只在文末以不足30字帶過。
太子站事件後,除受襲者死亡傳聞外,公眾關注警方所襲擊的四號月台,實際上與警方聲稱需執法、發生市民衝突的三號月台不同,質疑警方行動是否為拘捕涉事者。即日警方簡報會上,有記者就此提出疑問,但在9月1至2日的報道中,僅有約三分一傳媒曾提此重點。
當晚警方襲擊車廂前後,曾對月台上的市民作出拘捕行動,造成多人受傷。但相關的救護服務卻被嚴重延誤,消防處翌日回覆傳媒時承認,由接報到送院足足花了超過2.5小時,有人質疑警方阻撓救援工作。但在報道中觸及此問題的傳媒更少,僅《蘋果》、《明報》和《東方》有以獨立文章探討。
翻看當日報道亦見到不同傳媒對示威者態度的變化。當時不少傳媒不但不會直接將車廂內的受襲乘客視為示威者,亦鮮少將抗爭現場的人定性為暴徒。但到今年,以5月24日的反國歌法遊行為例 ,《經濟》、《東方》、《南華早報》、《英文虎報》、香港01等已跟從政府口徑,在部份文章中直接形容示威者為「暴徒」或「Rioters」,不再加上引號。
資深傳媒人劉銳紹指,傳媒如何演繹一宗事件,取決於其立場、讀者群、收入來源、訊息接收渠道等多方面,讀者閱讀前應先了解背景。官方或親官方傳媒很明顯想模糊8.31焦點,由警察濫暴問題轉移到有人挑釁在先,或批評死亡傳聞虛構,企圖以點概面,這些演繹方法可視為新聞或言論自由,但不能代表大多數老百姓看法。警察闖入車廂打人片段點擊率之高,已說明當刻暴力不合比例,大眾都有同感,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