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顯校長:做管理不能自大偏聽 指學生認同和理非 被政府逼出勇武

鄧顯校長:做管理不能自大偏聽 
指學生認同和理非 被政府逼出勇武

【退休感言】

【本報訊】投身教育37年、即將退休的北區名校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校長劉志遠,自言經歷了教學生涯最具挑戰的一年。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當校長做管理最重要是溝通,不能高高在上只聽一面之辭,否則只會因「離地」事事碰壁。進入國安法新時代,他擔心日後更多學校面對學生表達訴求時,會以禁止取代溝通,令不滿累積甚至爆發,「禁止之後,如果學生有不滿,佢係咪真係會因為禁止就滿意返?我相信唔會。佢只會將情緒由表面變成地下化,其實係最危險。」

記者:鄧力行

目睹過去一年香港變遷,常接觸學生的劉志遠指,年輕人本身都認同和平理性非暴力,但政府卻多次拒絕讓步,令他們覺得和理非之路已盡,才衍生勇武路線,後來演化成暴力和破壞。他曾見過特首林鄭月娥等官員,提出只要撤回《逃犯條例》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然後交返畀學校,其實可以能夠幫手,同年輕人傾得到」,可是政府一再錯過機會,後來事態不斷惡化。劉心痛一代年輕人如被犧牲,卻無奈稱「其實我哋(學校)已經做唔到任何嘢」。

「有人做嘢唔順利因無溝通」

劉回想去年6月,曾有學生走進校長室要求在校內舉辦罷課活動。當時劉反問罷課有何用處,學生說希望表達姿態,他則認為作用不大,指不如透過教育方法,讓學生搜集《逃犯條例》正反論點,製作壁報板向其他同學分享。劉又邀請大律師及6.12在金鐘現場採訪的記者等分享,讓學生自由參與,最終效果亦不俗。作為一校之長,他認為要能跟學生平心靜氣討論,聆聽其所思所想,並引導學生從另一角度思考,「學生唔係唔識諗」,溝通後學生往往不會太激進。

「任何一個機構,包括特區政府都係,最緊要係溝通,唔好將自己擺成高高在上。」經歷過去一年風風雨雨,劉志遠自言能理順校內師生不同意見,他一再提及的秘笈全在溝通二字。「有啲人做好多嘢都唔順利,原因就係佢無溝通,只係聽一面之辭,只係聽佢鍾意搵嘅人。」結果千慮一失,到出事才知要改弦易轍,但其實只要當初做好溝通,已可避免問題。

在北區任教多年,學校很多學生來自基層家庭,劉志遠不禁提到早前政府禁堂食,令大量戶外工作者要在街邊食飯盒的事:「如果你無咁離地,其實都應該諗到。但點解咁嘅法例都會推出來?就係無喺推出來之前,做好多方面溝通諮詢。」

「學生情緒地下化係最危險」

後國安法的香港,劉志遠擔心更多學校會用禁止代替溝通,「禁止之後,如果學生有不滿,佢係咪真係會因為禁止就滿意返?我相信唔會。佢只會將情緒由表面變成地下化,其實係最危險。」他認為現時學校尚能及早找學生傾談,但若因禁止其表達令學生情緒地下化,學校便再也不能分辨出他們,「越積越多嘢(不滿)時,隨時去到一個臨界點,爆出來就好大件事,呢個係我最擔心。」

就如教育局一再勸止學生組人鏈,劉志遠便認為這是學生宣洩不滿的途徑,若連宣洩機會也沒有,只會令他們的不滿越來越多。去年學生在校門外築人鏈時,劉校長便事先跟警方協議,若有混亂會由校方通知,否則「請佢哋唔好出現」,警方亦同意。最終雖曾有警車駛過,但經他出面交涉後,警車也很快離開。

對於有人責怪教師煽動學生,劉志遠反問:「係邊個煽動呢?事件係邊個搞出嚟呢?」他留意到社會出現不公義卻沒有途徑反映,政府亦似乎只聽到單方面的聲音,「不滿聲音越來越多,無辦法去到政府耳朵度……我諗係成個政府問題所在。」

春風化雨37載,劉志遠希望退休後可過平淡生活,耕田種菜多做運動,休息一段時間再參與一些與教育相關的義務工作。在這時勢當教師不容易,劉校長說:「一方面要讓學生正常學習,另一方面又要兼顧法律,唔好踩到線。所以今日做教師其實係辛苦,但呢個係好緊要嘅工作。能夠用自己生命去影響人哋生命,係非常值得嘅工作。」

■去年大批鄧顯學生在校舍外築起人鏈,校長劉志遠曾與警方交涉勸退到場警員。

■鄧顯毗連甲寅年總理中學,兩校學生曾製作海報宣傳聯校人鏈活動。

■人鏈活動當日有鄧顯舊生特意帶同標語回母校聲援師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