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是北區名校,近年中學文憑試(DSE)成績亮麗,去年96.7%學生通過大學聯招(JUPAS)升讀本地大學學位課程,更有56.1%入讀俗稱三大的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或科技大學。作為制度贏家,校長劉志遠卻說現時學制並不理想,指核心科目比重太多,選修科目課時不夠,學生知識根本不足,認為學制和課程有需要動「大手術」改革。
2012年公開試「雙軌年」後,中五考會考、中七考高考的舊制成為歷史,正式進入中六一試定生死的文憑試時代。執教鞭37年的劉志遠經歷不同時代,直言新制學生能力跟舊制「差好遠」,以往中五會考篩走一批學生,能力較高的才能升中六考高考;但現在學生即使在中四、五讀得不理想,中六亦無法轉科,要「焗考」文憑試,劉形容這些學生「好慘」。
「我覺得𠵱家呢個制度唔係太理想。」劉志遠直言。劉指現時高中學生要修讀中文、英文、數學和通識的四個核心科目,所佔比重太多,令選修科課時不足,最多亦只能選修三科;他認為新學制下學生知識根本不足,坦言「鍾意舊制多啲」。
據考試及評核局統計,去年約八成考生只報考一至兩個選修科,選修三科的學生僅佔全體考生不足兩成。劉志遠認為讀選修科才能真正增加知識,一直堅持學生中四時要選讀三個選修科,至中五退修的學生也不多,不少到中六時都應考三個選修科。
文憑試打破舊制文理分科傳統,讓學生選修科可以「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劉志遠卻認為文科和理科思考方法不同,不會讓學生「任揀」科目。鄧顯中學提供40多個組合主要分為文科和理科,理科學生可選部份「較接近理科的文科」,如地理和經濟;文科生則可選擇資訊及通訊科技(ICT)中的多媒體製作及網站建構選修等。
曾有學生希望選修物理、生物和中國文學,劉志遠卻一口拒絕,指其選修科「思考模式完全兩回事,組埋一齊未必會讀得好」。
劉志遠表示,曾向當局建議將中學課程由現時的「3、3」,即分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兩個階段,改為「2、2、2」,即中一、二教基礎知識;中三、四讓學生多讀不同科目,擴闊知識層面;至中五、六才專攻幾科。
劉認為這設計可讓學生的知識既有闊度也有深度,亦可讓部份學生讀完中四後,選擇離開文法中學,改讀職業導向課程。
不過,劉志遠感覺當局似乎「唔係好想變」,因上述改革是「好大手術」,但他覺得「為將來,其實大手術都要做,唔係小修小補」,課程檢討亦不應只為通識科而做,而應詳細檢討整個課程,「如果真係好大問題,我驚你搞到十幾年後……到時香港教育就會跌得好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