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翌日,氣溫升至34℃,無風。大東山北坡有一被稱為「郊遊徑」的登山路線,全長約2.3公里的「黃龍坑郊遊徑」,單看這些資料,行山新手一般都會被騙倒──定作「郊遊徑」的標準,主要是路線要清晰,路況相對安全,這2.3公里,從海拔80米的車道,急升至近700米,實在是一道「天梯」,單是想想那2,200多級的陡斜石階,便已經「一額汗」,何況加上這種天氣。
對這條路線已很熟悉,故不急於出發。郊遊徑起點在黃龍石澗下游,溪畔享受完淙淙流水,接近4時,氣溫稍降才動身。一開始便是急升,千多級大石叠成的階梯,完全沒有緩衝,幸好石階雖陡,卻在濃密林䕃之中,避開依然熾烈的艷陽。是日無風,汗如雨下,不得不放慢腳步,45分鐘後,終於捱過首公里的1,400級,穿出樹林,腳下黃龍溪谷中兩道高瀑垂掛,飛瀉而下,頓覺心曠神怡。石砌磴道繼續緩升,再度隱入林木蘢葱的藏龍石澗眾支流上游,到了這個高度,氣溫已稍降,林下空氣濕潤,加上山風,竟覺有點清涼。
大東山是個野生植物寶庫,1985年《Twelve Hong Kong Walks》列出十二條觀賞本地野生植物的步行路線,當中包括了大東山,森林中聚集多種較罕見的野生植物,大吳風草、落地金牛、黑桫欏、白瑞香等,還有中國境內瀕危的海島十大功勞和香港特有的香港細辛。七八月正是裂葉秋海棠的花期,接近海拔600米處,磴道兩旁的群落,鴨掌狀的綠葉間,盡是點點桃紅。
到達郊遊徑與鳳凰徑的交滙點時,接近5時半。草叢中大群藍點紫斑蝶聚集,走近時也不飛走,蔚為奇觀。香港的山不夠高,沒有高山蝴蝶,不過仍可找到具登峯習性的品種。登峯行為是不少蝴蝶交配繁殖的前奏,大部份雄蝶清晨時會順地形向高地飛行,然後聚集在山嶺和山脊,等待雌蝶。翻查香港蝴蝶圖鑑,藍點紫斑蝶並沒此習性,此際在山上遇見大群聚集,感覺有點怪異。
觀賞紫斑蝶期間,有越野跑手從大東山方面跑來,打過招呼後,得到提醒,「伯公坳那邊有小量雲海。」本來就打算往伯公坳方向走,順道觀賞日落,穿越爛頭營之際,只見一陣薄薄雲霧飄過,之後仍是晴空一片,也沒抱很大期望。繞過大東山南麓,不得了,遠處一大片雲海,從南向北,湧過伯公坳,海拔934米的鳳凰山,只剩下300米左右的峯頂,浮於雲海之上。
多年前在台灣登北大武山,當地無雙美景,首推「落日晚照」,其次是雲海。 太平洋吹來的濕潤海風,受山體所擋,被迫急速上升,容易形成壯觀的雲海雲瀑。香港也有南海吹來的濕氣,可惜山不高,低空的雲海,難得一見,但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多在春天,2016年香港天氣特別潮濕,網上分享的壯觀雲海照片,也特別多。低空雲海的出現,要遇上四個條件:微風(風力低於三級),高濕度(超過95%),雲層低(300米以下),以及日出前後的時分。日子不合,時間不合,但當日酷熱無風,天氣報告指一股西南氣流正在開始影響華南沿岸及南海北部,濕潤海洋氣流北上,也許就是契機。只是晴空萬里之下,為何出現局部地區性低雲層,暫時沒有答案。
霧氣流轉,時而散開、時而聚合,絲絲雲瀑,在鳳凰南麓流竄。西南方11公里外一海角名「分流」,珠江的混濁與太平洋的清澈在此相遇,海面分隔出兩種顏色;此際雲浪翻騰的「海面」,東南面層層叠叠的灰與藍,西北是落日染成的紫紅,也不含糊。久違了的大武山日落雲海,似在眼前重現,「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忽然想起這句經典電影對白。編劇似在勸世人學會看透緣份,今日無緣,各奔天涯,或許只是在為將來的重逢做準備,毋須執着。此刻,亦可如此解讀:疫情兇猛,再訪寶島,也許遙遙無期,重逢,卻不必在舊地。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