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蘋果日報》邀請筆者再為「蘋論」撰文,當時筆者眼見過去兩年中美角力,香港出現連串反修例示威,之後武漢肺炎全球肆虐,確實有些話想說。特別是去年非建制派在區選中大勝,個人期望各方面(包括政權)放下暴力和攬炒心態,透過9月立法會選舉去處理政治分歧。料不到5月下旬中央宣佈制訂港區國安法,7月底林鄭又宣佈押後立法會選舉,之後再大舉拘捕民主派人士,期望已落空。眼見身邊熟悉的人為了下一代,紛紛效法林鄭、楊潤雄、譚耀宗和曾鈺成等所謂愛國者,申請外國居留權,實在感到悲哀。
自從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香港年輕一代已越來越抗拒中央和特區政府,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斷下降,港獨問題開始浮現。從反國教,噓國歌,侮辱國旗國徽,佔領運動,到反修例示威,大量年輕人走上街示威遊行,少數人舉起港獨旗幟和標語,當中有多少人是認真想香港獨立,多少人是刻意挑戰中央,讓中央有藉口干預,外人不得而知。面對如此亂局,當權者理應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了解年輕人何以越來越抗拒中央,為何有人選擇港獨、暴力抗爭和攬炒?之後在政策上作出調整,重建互相之間的信任。而非不斷說有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又透過制訂國歌法和國安法,加强國民教育,删改教科書內容,去強迫年輕人愛國。
若果年輕人根本感受不到國家和當權者的愛護之心,又怎能培養出愛國情操?九七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推行教育改革,漠視中國歷史科,通識科變成必修科。通識科其中一個單元「現代中國」,詳盡講解上世紀50至70年代,內地權力鬥爭出現的連串運動,包括土地改革、三面紅旗、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大躍進帶來大饑荒,估計餓死幾千萬人;在連串政治運動中,家人、朋友、師生互相批鬥,數以千萬人含冤或枉死,十來歲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歷史,又怎能不提心吊膽,膽顫心驚?即使1978年鄧小平上台,中國推行經濟開放及改革政策,但政治體制一直沒有改革,權力鬥爭不絕,大量失勢官員遭到清算,講真話的人隨時性命不保。在自由開放的香港,年輕人對六四事件及內地專制政權有所認識,自然感到懼怕。
根據中大及港大的調查,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北京奧運後開始大幅下降,到底是甚麼原因使然,中央及特區政府實應深入研究。是因為內地毒奶粉事件和其他食品及建築安全醜聞?是因為一簽多行而引致大量內地人湧入香港置業、購物和產子,推高樓價物價,對港人造成諸多不便,妨礙正常生活?抑或是因為劉曉波及其他內地維權人士被囚?以及中央再三封殺香港普選?原本傳統泛民是走「和理非」路線爭取普選,但在中央打壓下,激進本土派冒起,中央實應檢視過去的治港方針。
自從2014年佔領運動後,加上林鄭上台,筆者已預計社會撕裂情況將日趨嚴重,年輕人會和當權者越走越遠。加上本地及內地權貴口說愛國,實質棄國,資產和家人早已勾結外國勢力,只視香港為賺錢和走資的地方,根本很難說服那些在香港長大,扎根香港,沒有後路,嚮往民主自由的年輕人去愛國!我相信大部份港人,不論政治取向都反對暴力,愛護香港和國家,亦期盼祖國富強。當權者不要自欺欺人,要放下私利,真正為人民服務,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亦要處理好自身政治體制和貪污腐敗等問題,真正落實法治,兌現「一國兩制」的承諾,不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在權力鬥爭中。但正如《苦戀》作者白樺在書中所寫:您愛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愛您嗎?
過去180年的庚子年,中國經歷過鴉片戰爭(1840)、八國聯軍侵華(1900),以及大躍進和大饑荒(1960) 。今年庚子年(2020),中國同樣處於歷史轉折點,天災人禍不絕,是否走回頭路,是禍是福,前途繫於當權者一念之間!(9月起筆者專欄重返財經版)
林本利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