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通波仔」手術需要植入支架。今次分享有關支架的問題及手術後的注意事項。
「心血管支架」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沒有藥物塗層的金屬支架和藥物支架(Drug Eluted Stent, 簡稱DES)。現時醫生一般建議病人使用藥物支架,有效減少「血管皮層增生」,降低導致血管再次堵塞的機會。
藥物支架的類別中,有一種「可以完全溶解支架」(Bioabsorable Stent, 簡稱BVS),過去幾年相當熱門。這種支架可以完全溶解,被人體吸收,讓血管有機會回復自然彈性。然而研究發現,這種支架的其中一款,導致增加病人心臟病復發的機會,而該款支架已被市場抽起。故此,當醫生考慮這種「可溶解」的支架時更為謹慎,只建議合適的病人使用。
這是病人常問的問題,以為支架用久了會受損害,需要定期更換。
實際情況是,當支架植入血管後,過了幾個月,支架便會成為血管壁的一部份,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取出。故此,支架沒有使用期限,也毋須更換。
可能你會問:為何有些病人「通波仔」後,隔幾年再要做手術呢?多半是病人的血管再有閉塞,可能是之前放支架的地方閉塞,也可能是血管其他部份。要避免此情況,最重要是控制導致血管再塞的風險因素:三高、吸煙、超重。這些都是病人自己可做到的事:控制飲食、做運動及定時服藥。
「通波仔」後手腕只有小傷口,病人已可自行落床正常行走,第二天可以出院。建議病人出院後,頭幾天不要用手拿重物,保護手部的傷口,防止流血。已植入心血管的支架,其實「打風都打唔甩」!過了手術頭幾天,植入支架已改善了心臟的供血,甚麼運動也可以做,手術後做運動其實更安全。
「通波仔」後,必須根據醫生指示,按時服藥,千萬不可私自停藥,後果可以非常嚴重!(詳情可參閱本專欄2020/6/5「醫生,通完波仔,點解仲要食藥?!」)
當聽到醫生建議要做「通波仔」,病患及家屬往往不知所措。這兩集的講解,希望讓你更了解這手術及當中的細節,以作考慮。
高耀鈞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