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有資格講。如果一個當權者連文章都寫不好,文情並謬,管治能力高明不到哪裏。
我不要求特首是才女(雖然她自詡科科考第一),但言為心聲,心術正,起碼四平八穩。何況你懂的,大把新聞處、特首辦的文膽AO代為擬稿潤飾。結果每次都係一劈屎咁,就不得不說出了大問題。
林鄭發表做官四十年感言,被嘲幾百字內出現十四次「我」而僅一次「香港市民」,與孟子「民為貴,君為輕」恰恰相反,妄自尊大。純粹當作文來看,也差啊。記得先師和報壇前輩教落,寫文章切忌不斷「我我我」,很煩的。〈醉翁亭記〉全篇抒發歐陽修個人感受,一時用「醉翁」,一時用「太守」,最後:「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便戛然而止。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句句無我字,卻句句自有我在內,情感真摯。此乃高手與庸手分別。想深一層,特首番書女,恐怕用英式文法來思考吧。I read my book at my home這種grammar在洋文正常。可憐她被褫奪院士銜頭,骨子裏仍黃皮白心,重洋輕中,鸚鵡學舌。文膽為何不幫她改呢?一來剛愎自用誰敢改前院士作品,二來AO是建制教育下的乖學生。建制教育訓練寫笨笨實實中文,寫不出優美中文。
怎樣叫笨實中文?看林鄭和高官濫用四字成語即知。其來有自的,當年升中試專考成語,時至今日,小學老師規定,一篇三百字作文要包含至少五個四字成語,多多益善。天呀,哪有如此死板的?無辦法,出於評分公平原則,對質失去鑑賞力,唯識數數成語數數修辭手法,鬥量。
殊不知某些大師如徐志摩的文章,絕少夾雜成語,所以清新脫俗。各師各法便好,填鴨式卻非劃成單一標準不可。
滿紙四字成語,《老夫子》標題嗎?《老夫子》本身具諷刺性,開口埋口成語,往往反映裝模作樣。例如,一笑置之果然一笑置之嗎?人云亦云,not my own words,潛意識就唔使負咁大責任嘛。
香港,在一篇篇核突文告中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