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街上多了很多「吉舖」,但同一時間,疫情對住宅物業市場的影響似乎較為輕微。雖然報章不時出現樓市「劈價蝕讓」的新聞,但觀乎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的數據,年初迄今樓市依然平穩上升。我們應如何解讀此情況?
首先,自然是與環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大有關係。各國央行持續實行量化寬鬆兼超低息政策,推升了各類資產價格。所以大家看到了一個奇怪現象,除了中國之外,很多國家在第二季的GDP都錄得二戰以來的最差水平,可是暫時為止,我們還未看到有哪一個主要經濟體的樓市出現崩潰的情況。
如果將物業放售,所得的資金應配置在何處?很多市民認為替代的選擇並不多。一來存款利率甚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股市有興趣,華人一向相信買磚頭保值,將之視為家庭的核心資產。若然問十個香港人,相信九個也會想置業,但就未必人人也會涉足股票市場。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連一些家傳戶曉的股票名字,股價都一瀉如注,大為削弱散戶對股市的信心。
第三是整體的樓市供求仍處於失衡狀態,近年香港興起了移民潮,稍為降低了住宅需求,但本港的樓宇供應仍然遠遠落後。相較於股市,樓市的轉勢往往慢得多,即使出現跌浪,中間也或會出現小陽春,一般而言,大家會留意成交水平,看看整體市場的承接力,才能對樓市有更深入的判斷。但在過去十多年,「承接力」這一個因素已變得相當弔詭。
在疫情的打擊下,本港經濟轉差,最新失業率已攀升至6.1%。記得2003年的沙士之際,本港失業率一度高達8.5%,重創業主的負擔能力,樓市也因而跌至谷底。但樓市已經歷了十多年的大升浪,其間市民的薪水一直都追不到樓價升幅,樓價與負擔能力脫鈎,上車難成為了香港的熱門話題。再者,在2003年時,香港還未興起「上車靠父幹」現象,而金管局又早已收緊按揭成數及推出壓力測試,所以筆者不敢肯定,如今看失業率,是否跟以往一樣,是判斷樓市去向的最重要指標。
在傳統的市場周期,股市、樓市通常是同步上落,但事實上,香港的股樓已分道揚鑣了十多年。總括而言,筆者想表達的,並不是看好樓市的未來走勢,而是認為單以過去經驗及準則來判斷樓市,未必再合時宜。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