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見記者時,被問到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上周五接受港台節目《鏗鏘說》訪問時,談及他與林鄭月娥的關係。羅致光當時表示,看着林鄭從社署署長一直做到特首,他稱會不時提醒自己和朋友:「權力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很大。」他續說,當個人的權力越大,有時候會忽略一些事,包括往往要身處某個位置,才會有一種良好感覺,「很多時候,人們開始不再跟你爭辯,你反而應該注意了。」林鄭被問到羅致光的「權力論」時回應道:「我唔係好留意到羅致光局長係講緊我,我以為佢講緊佢自己啫。」她形容羅由一名政客加入政府,所以可能會有些感受。
其實,羅致光說的現象並不是新聞,據聞在林鄭月娥主持每天的「早禱會」,沒有官員會發言,早已傳遍官場。稍為認識人事管理的人,都知道作為領導者,不必事事親力親為,也不必事事同人爭辯,在下屬面前顯示自己的領導本事。在政治決策中,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港英時代政務官訓練所講的buy-in過程,即是主意最好得到執行者支持,而最叻的領導,就是引導執行者說出領導者心中意見。由於執行者認為自己的意見受尊重,於是便視之為自己的東西,在執行時會更加細心,留意各方面訊息,避免出亂子。當官員對決策有參與感,便對政策產生ownership,而非由上而下,被動地聽命執行。
羅致光確實點出了林鄭作風問題的死穴,因為她就是要駁倒所有不同意見,或者動輒對持不同意見官員扣帽子:因循、官僚主義、懶惰、無能⋯⋯諸如此類,這樣她就感覺良好,可以彰顯自己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敢於打破陳規陋習的人。這種作風的人在官場內就成為odd man,即是怪人,官場個個表面推崇,實際背後諷刺嘲笑,猶如明朝模範官僚海瑞一樣。如果沒有九七之後港人治港大敗局,沒有問責制亂搞一通觸發政務官與問責官員衝突,林鄭這種古怪的模範官僚,最多是社會福利署署長級數,做個執行部門小頭目。
當年許仕仁從倫敦召林鄭回來,目標是對付董系人馬問責局長,到曾蔭權取而代之,需要一個勇字當頭的官員應付地產佬、保育運動、環保分子、新界鄉紳,於是成立發展局這個超級政策局,由她統領地政、規劃、房屋、保育,權傾朝野。汶川地震後大規模援川工作也由她任指揮,開始打通直接同中共高層的聯繫。對中共而言,毫無政治底氣,但重視別人評價,尤其希望得上司賞識,這種人最易操控,因為一切言聽計從,只會做多,絕不會私下抵制。送中修例之前,已經見到她的專橫跋扈,視建制派如無物,政策出台受到反對,不單唔反省檢討,反而發晦氣,終於釀成香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政治衝突,在她手上終結一國兩制,並將整個香港「送中」。
羅致光作為林鄭諍友,可能只是他一廂情願,而他眼中這位朋友,從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問題需要反省。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