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日落。夏去,冬來。人來,人往。門關,門開。事隔兩個月,我終於克服心理關口。8月26 —— 生日翌日,我決定於Patreon推出自家媒體。為何考慮至少兩個月呢?當中又有何思考呢?
首先,心結。應該是吧。畢業後,我一直在傳統媒體工作。第一份工就在商業電台,中間感謝另外五台給予機會,此刻則仍在電視台擔任體育評述。台可能不同,但有樣相同:就是台給騷錢,買我們的時間與腦袋。不同台,有不同台長,但每台基本上只有一位台長。風平浪靜的話,跟他交代好便成。自家媒體呢?你可以說只一位台長,但也可說有千千萬萬,就看你觀眾人數。這種新型關係,令我滿腦問號。
第二,直擊不確定性需要儲「勢」。我思考是:可能相等於當年傳統文字人面對新興博客、傳統使用單鏡反光機的攝影師面對使用數碼相機的、又或者近10年傳統製片人開始面對後起之YouTuber,然後就是傳統主持或評述面對新興的livestreamer以及層面更闊的content creator。我相信,我遲到。不過,有趣之處是兩者目前看來可以並存,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正如傳統大馬力跑車(圖)總有市場,未來感甚重的電動跑車亦頗為型格一樣。假如不是對戰的話,我選擇相信世界不是二元。
最後,經營自家媒體是我近年一直想做的事。三年前與友人創立自家體育fb頻道,經驗有趣,惟無法走下去。然而,當時創作的content玩味濃且天馬行空,至今仍為局內人津津樂道。那……何不再試一次?我很記得一則廣告標語: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did something for the first time?今日我可以答:昨日。
體育主持 丹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