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巿面上仍有Made in Hong Kong或Product of Hong Kong標籤,從超巿買回兩箱出前一丁、數個合味道杯麵,還有廖孖記腐乳、冠益調味醬料等。這些香港製造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代表的不只是產地,更是原材料及質素的保障。是可以放心大膽吃進身體的信心。以後改了標籤,一律變成「中國製造」,無法確知原產地,唯一的選擇只能夠是割愛。
食物買回家,才得知在香港政府苦苦哀懇之下,原本9月25日改標籤的日子將延長45天至11月9日。港府希望美國海關通融,允許將「香港製造」改為「中國香港製造」,而非「中國製造」。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繼上次指責美國在標籤一事上「指白為黑」之後,又有新金句,這一次他批評美國「來意不善」。
把香港產品視作「白」色,中國產品視作「黑」色,不屑與中國產品混淆,邱局長抹黑中國產品甚有一手。明明「香港製造」變成「中國製造」,令港產品身價倍增,邱局長不是感謝美國,反而指責美國「來意不善」,邱局長有必要解構一下自己的言行,以免違反國安法。
林鄭率領的一眾高官,一直努力想讓香港成為大灣區其中一個城巿,誰知,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讓香港變成中國城巿後,香港政府又不願意了。開始跟美國討價還價,哀求美國讓香港變得特殊一點,有別於中國其他城巿。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