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想入主白宮的三大挑戰(林海)

拜登想入主白宮的三大挑戰(林海)

一連四天的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在上周四晚迎來壓軸高潮,在初選中脫穎而出的總統參選人拜登正式接受黨內提名,競逐來屆總統寶座,並發表長近半小時的競選宣言。以77歲之高齡再戰大選,其狀態固然不比12年前乃至8年前那個與奧巴馬並肩作戰的拜登,然而,其演說仍備受美國輿論正面評價,連保守派霍士新聞的評論員,也以「全壘打」讚賞他的演講表現,這也讓一些擔心他健康的支持者暫且鬆了口氣。

無可否認,拜登受惠於特朗普在抗疫及處理民權示威時的連番錯誤而在民調上領先,但是大局一日未定,此間仍會有變化可能,特別是在面對不按牌理出牌、周一獲共和黨正式提名角逐連任的特朗普之時。當前拜登想要成功擊敗對手,替民主黨「光復白宮」,主要面對着三大挑戰。

一、整合反特朗普統一戰線。由民主黨大會的演講嘉賓名單中不難看出,此屆大會除了破天荒採用視像形式有別以往,連參與者也絕不尋常。小布殊年代的國務卿鮑威爾、俄亥俄州前州長卡西奇和新澤西州前州長惠特曼等多名資深共和黨人粉墨登場,卻不是來唱反調,而是協助游說共和黨支持者轉投拜登。在這些傳統共和黨人眼中,特朗普過去三年多的所作所為既是超越了跨黨派的政治道德底線,而且對美國造成的撕裂和傷害近數十年未見,特別是其不信科學的態度使美國抗疫完全失敗;而在位的共和黨官員、議員則因要保住權位而不得不對特朗普阿諛奉承,使黨內無人可制衡他,共和黨成了「特朗普黨」。因此,他們寄望聯合民主黨,「攬炒特朗普」,一者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二者讓共和黨浴火重生;既在反特朗普立場上與民主黨一拍即合,自然成了大會的罕見上賓。

須同時爭取左翼及中間選民

團結國家、修補撕裂是民主黨大會一大主軸,也十分符合拜登在國民心中仁慈長輩的形象及其往日在國會聯繫兩黨的角色,加之有共和黨元老助陣,向中間派、溫和共和黨選民招手,搞一個大帳篷,不失為一個策略。麻煩的卻是拜登和賀錦麗二人均屬黨內主流派,本就被黨內進步派視為「右傾」,現在更要向共和黨人招手,進步派擔心其聯合最終會變回過往的中間路線,令進步派一直期盼的政經改革化為泡影。儘管進步派近年因桑德斯兩次參選總統而人氣急升,令拜賀配也要在一些議題上向他們靠攏以爭取支持,主流派同樣擔心太過左傾會得失中間乃至有意倒戈的共和黨選民。如何整合這個由左翼至中間偏右的廣闊光譜,透過不同議題催谷起兩端選民全力支持的欲望,將會是拜登勝選的關鍵所在;得失其中一方,整個戰局會陷入困境。別忘了2016年,儘管桑德斯最終為希拉莉站台,不少進步派選民就是不買賬,寧願「投對家攬炒」,結果藍營鐵鏽帶州分倒戈,這個覆轍,民主黨必定是不欲重蹈。

二、明確對華政策。儘管對民主黨而言,這次大選的主題是內政,但可以預期的是,在內政上已無太多牌可打的特朗普將會全力打中國牌來挽救選情。民主黨可以用反特朗普來團結選民,特朗普也可以用反華來轉移國民怒氣、爭取支持。誠然,自去年香港爆發大規模抗爭以來,包括賀錦麗在內的國會民主黨團一直與共和黨攜手合作通過相關針對中港的法案,而民主黨大會這次通過的黨綱更刪去了「支持一中政策」字眼;在美國政、學界乃至民間瀰漫反華情緒下,中美對抗的大勢顯然不會因為政黨輪替而有太大轉變。

但在政策細節上,拜登團隊提出諸如停止關稅戰的變招,即使開宗明義只因這政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傷害美企太大不划算而非放生中共,卻十分容易被特朗普扣上「對華軟弱」的帽子加以利用。加上中共黨媒不請自來發揮着「豬隊友」角色,「China Joe」這指控很容易為一些選民所接受。拜登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定要有明確的對華政策宣示,說明變招是怎樣變、如何應對中共專制威脅民主自由等問題,一來穩定選民信心,也好讓中共黨媒及早醒覺,不再「癡心錯付」。一旦將此弱點補上,特朗普僅餘的「反華優勢」將無處發揮,在其內政議題全面潰敗的當下,拜登的勝算必會大增。

三、保持身心健康狀態。這對外人而言是最難預料的一環,卻也是拜登選戰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畢竟77歲老人,真的甚麼也有可能發生。倘若拜登能在接下來的辯論中證明自己依然頭腦清晰、寶刀未老,固然能將部份選民對其年邁的憂慮一掃而空。另一方面,加重賀錦麗的領導角色打「團隊牌」,將賀錦麗塑造成無事可以是良助、有事有能力隨時接班的「共治總統」,將可進一步給予國民信心。而賀錦麗在她與彭斯的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的表現,也會是左右不少人是否對拜賀配投下信心一票的關鍵所在。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