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羅斯反政府示威警民衝突、煙火四起的場面,讓人聯想起另一前蘇聯成員烏克蘭的2014年革命。不過白羅斯並不是另一個烏克蘭,示威背後的政治因素大有不同,前者是積累已久的民怨爆發,烏克蘭則是親歐和親俄兩派種族紛爭造成。
首先是政治氣候不同,掌權20多年的盧卡申科以中央集權高壓方式統治白羅斯,人民只因為忍無可忍才上街;首三天政府打壓最猛烈,6,000人被捕。反觀烏克蘭相對還有些自由,政府仍是民選,2014年革命兩個月後,才首見示威者死亡。
另一個分別是動機,白羅斯人是次示威全由怒火推動,沒有明確訴求,亦沒有大台,以免國安針對個別領袖。10年前曾挑戰盧卡申科選總統、其後因抗議舞弊判囚的桑尼科夫感慨良多:「沒想到白羅斯人如此堅毅,實在太了不起。」
反觀2014年烏克蘭革命,示威者目標清晰,希望國家發展擺脫俄羅斯控制,投向西方。國家自2000年後一直謀求與歐盟簽合作協議,惟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至2014年採拖字訣,被解讀為懾於俄國威脅欲走回頭路,觸發首都基輔獨立廣場開始的示威。
烏克蘭革命後期亦凸顯東西部長期存在的歷史文化分歧,親俄的烏克蘭東部人獲克宮支持提供武器開戰,並乘勢公投通過歸入俄羅斯;革命推倒了親俄總統,但仍導致國家分裂。俄羅斯因素亦將左右白羅斯示威成敗,隨時重施對烏克蘭的故技,以斷電、網上戰爭等方式干擾人民抗爭。
美國《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