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風景】春帆樓與《馬關條約》 「愛國賊」反助李鴻章

【歷史的風景】春帆樓與《馬關條約》 「愛國賊」反助李鴻章

《馬關條約》令清廷丟了台灣,那時清軍大敗,被迫與日本展開和談。敗軍之將何足言勇,談判地點定在日本馬關市(即今下關市),日方佔盡地利,清廷只能無奈接受。談判在一棟叫「春帆樓」的臨海旅館進行,雙方鬥智鬥力,想不到最後幫了李鴻章的,卻是日本一名「愛國賊」。

清廷主要談判代表為李鴻章,日方則為維新名相伊藤博文,兩人惺惺相惜,但國家民族利益在前,也只能各為其主。圖1是臨摹當時談判場景的畫作,清代表團,背對讀者並坐在火爐右邊的正是李鴻章(反映其身子較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右二則是一個香港人伍廷芳(見另文);至於日方代表團,右起第二位就是伊藤博文,右三則是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雙方共有十一名代表出席。

原先的春帆樓(圖2)在二戰時被空襲摧毀,之後經多次重建,現今的春帆樓(圖3)於一九八五年建成,旁邊建有「日清議和紀念館」(圖4)作紀念,館中重現當時談判會議時的場景(圖5)及相關物件,當中部份更是原物,如談判代表所坐的黑漆金花紅墊椅子、伊藤和李兩人的書法真迹(圖7和圖8),李鴻章書下「海岳煙霞」四個大字,伊藤書的是中文,可見其中文修養。

炫武論vs河豚論 談判地點有利日本

讀者可能好奇,為何這項重要的日清和議,會揀在馬關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簽訂?坊間流行兩套說法,一是「炫武論」,另一則是「河豚論」。

先說「炫武論」。為教學需要,近年我看過好些講談判策略的書,課題之一就是如何揀選談判地點,其中看過一案例,恰巧就是《馬關條約》。話說當時馬關是個軍港,日本南下出征清帝國的軍艦都需經過這裏水道,因此,從春帆樓窗口往外望,可看到日軍軍容鼎盛,日方企圖以此對清談判團起震懾作用,施加心理壓力,讓日方在談判中更加有利。

另一說是「河豚論」,此說頗有野史色彩。話說伊藤故鄉正是馬關,他愛吃河豚,而春帆樓正善於做河豚料理,是伊藤的心水食肆。伊藤別號「春畝山人」,再加上海峽上的帆影,「春帆樓」便是以此取名。因此,此說是以伊藤個人喜好,來解釋日方為何揀春帆樓作為談判地點。

眾所周知,河豚有毒,稍一不慎就會讓食者中毒,甚至喪命。因此日本古時豐臣秀吉曾下禁食令,到明治維新時仍未改,但馬關盛產河豚,當地不少居民私下照吃如常。伊藤有次來到春帆樓,想吃生魚片,但卻因海上風雨而捕不到好魚,於是春帆樓就呈上河豚刺身,伊藤一試難忘,驚訝世上竟有如此美味,認為無理由禁吃,於是提出解禁,並採執照制,要有執照才能供應河豚料理,而第一張執照就是發了給春帆樓。

遇伏擊神色自若 「愛國賊」幫倒忙

那麼李鴻章在春帆樓談判時,有否一嚐河豚這地道美食?據春帆樓後人透露,李擔憂被下毒,因此從本國帶來廚子,在談判那個月內,都是自行煮食。當然,今天大家不用再怕被人下毒,大可大快朵頤,但在春帆樓吃一頓河豚料理,每人也要花上萬日圓,且須提前預約。若然大家想進一步體驗歷史滄桑,在春帆樓住一晚,則大概要四、五萬日圓,並不便宜,但只要想到這裏客房數目不多,且均可眺望關門海峽風光(圖6),便明白並不為過。這裏以榻榻米傳統和式房間為主,頂層四樓為「總統套房」,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三年,昭和天皇和皇后曾經在此下榻,因此稱為帝王間。

春帆樓外有一條小道,被命名為「李鴻章道」當中也大有故事。

話說當時談判陷於膠着,一天會談結束,李鴻章乘轎返旅館,途中突遭日本浪人槍擊。浪人竄到轎前,左手按轎夫的肩,右手開槍,子彈擊中他左眼對下位置,嵌入頰骨,李鴻章血流不止,手掩傷口仍神色自若,步入旅館。兇手名小山豐太郎,是個無業青年,屬狂熱民族主義者,受當時國內主戰氣氛影響,認為除非佔領北京否則不可輕易言和,小山頭腦發熱,以為只要殺掉李鴻章,便可中斷和談。

李鴻章遇刺,形勢反而轉為對日本不利。所謂「兩國交戰,不殺來使」,這是國際外交大忌。日本遭國際社會一致譴責,伊藤擔心西方列強會乘機插手干涉,掠走日本到口肥肉,因而心焦如焚,於是上疏明治天皇,提出向清方作點讓步,天皇最終應允。

世事就是如此諷刺,一個仇清的日本暴徒,卻反過來挽救了清廷。本來當時日軍可在遼東、山東兩面夾擊北京,假以時日,局勢進一步惡化,李將別無選擇被迫簽下更差的城下之盟,嚥下更苛刻條件,但就是一次暴徒襲擊,卻令日本處境尷尬,為免橫生枝節,日本遂宣佈先行休戰,並放棄要求控制山海關至北京天津等這些更辣的要求。看到這裏,大家或會明白到甚麼是「愛國賊」,口口聲聲「愛國」,但現實行為上卻反而「禍國」。只可惜,今天無論中港,「愛國賊」卻何其多。

有說這條「李鴻章道」就是當年他被槍擊的地方,但據日清議和紀念館的小冊子介紹,這其實反而是槍擊發生之後,李鴻章猶有餘悸,因此避開大路而走小路,這條小路久而久之便被稱為「李鴻章道」。

經過二十九天的艱辛談判後,清方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內容包括: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両。為了紀念伊藤和陸奧兩人在此立下的功勳,如今在館外為兩人立像。

2.春帆樓原建築已在二戰時被空襲摧毀。

3.1985年建成的春帆樓

4.日清議和紀念館

5.紀念館重現《馬關條約》談判會議時的場景。

6.春帆樓客房可眺望關門海峽風光。 官網圖片

7.伊藤博文書法真迹

8.李鴻章「海岳煙霞」真迹

香港早期勁人 伍廷芳

大家可能沒有想過,有份出席《馬關條約》談判這歷史性一幕,竟然會有一個香港人!他就是伍廷芳(又名伍才)。伍在新加坡出生,父親為富商。14歲來港求學,在聖保羅書院就讀,後再赴英,在倫敦大學攻讀法律,並通過資格試,成為首位取得外國大律師資格的華人。後來返港奔喪,在船上認識候任香港總督軒尼詩,成就了一段政治奇緣,讓他獲得重用,後來更獲委任為首位立法局(當時稱定例局)華人議員,投桃報李,他積極支持這位港督的開明政策,如反對歧視華人、廢除公開笞刑、遏制販賣女童等。之後,他輾轉再到中國發展,在那個年代精通英語和法律,讓他成為難得人才,李鴻章把他羅致當幕僚,因此他也因緣際會,以頭等參贊的身份,參與了《馬關條約》談判這歷史性一幕。

伍廷芳

〈歷史的風景〉逢周二刊出

撰文: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