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奇怪的美味樹仔菜

【越陌度阡】奇怪的美味樹仔菜

星馬兩地的葉菜選擇不多,而我們常吃的生菜、白菜都只有在高原地可種,所以價格不低,當地的馬拉人和印度人就找樹木的嫩葉枝條來吃,有兩種最為普遍,一種叫「樹仔菜」,而另一種就是「辣木葉」,今天就先講樹仔菜吧!因為這是我由小吃到大的奇怪野菜。

我的父親童年在馬來西亞度過,輾轉落戶香港的鄉村,不忘種一些第二故鄉的作物在園中,樹仔菜就是這樣出現在我家了。不過我小時候可不知它叫樹仔菜,父母親一直都以福建鄉下話稱呼(發音大概是「嘰泥仁菜」),發音奇怪,而且無字可依,我問父母中文如何寫也不知所以然。那樹仔菜是怎樣的一種菜呢?類比的話,跟枸杞有點相似(所以又叫泰國枸杞),一樣是一種小灌木,多年生,春夏間不停抽出新梢。我們就最愛採摘這些嫩梢來吃,非常嫩滑美味,但是產量不多。不過,嫩莖上的葉子也可以剝除出來,像枸杞一般,但質地就較粗糙,吃上來有點渣滓。我家的煮法就是「滾湯」,以薑蒜爆香少許豬肉,加入魚露和樹仔菜略炒,最後加入沸水熟好,簡單又可以泡飯,是夏天的理想野菜。

綠籬小雞 生態互動農耕圈

比起枸杞,樹仔菜的產量更豐也更易種,產期由春至秋(跟枸杞相反),只怕寒冬。我媽春天把上年生的枝條剪下,每支四五個節位約七八吋長,沿雞舍外圍每株相隔兩呎扦插一圈。個多月後即長出第一批枝梢供採摘,這時的頂梢最美味,每一次採摘後,因為頂芽被去,下面即再萌發新的梢芽,兩星期後又可收成。如果種上十多二十株輪流採摘,便全個夏天每日都有得吃了。樹仔菜除了好吃之外,在生成兩三個月後,即成密密麻麻兩三呎高的綠籬,可以防止雞隻走出圈外,另一方面,雞隻又可以啄食下面的葉子,最後,母親把雞圈內的糞土掃在樹仔菜綠籬之下,又能迫發新芽粗長了。再加上圈內的兩三株大樹菠蘿以同樣方式跟雞隻互動:大樹遮蔭提供落果,小雞捉蟲子供糞肥,儼然成為小小的一個生態互動農耕圈。

雖然香港人不太認識樹仔菜,但在星馬的市場卻是十分普遍常見。曾幾何時,大陸台灣都有嘗試引進,最初是以健康野菜的名堂推出市場,因為纖維素及維他命特別高,食法又有點類近枸杞,便美其名為「天香綠」或「泰國枸杞」,推算應該也能佔得市場一席位。可是在台灣被過度吹噓為減肥食品,更有人因大量攝食,造成肺部纖維化損害,最終禁止販賣,新聞出現後,便即打沉初起的「天香綠」事業。樹仔菜是屬於「大戟科」的植物,學名是「Sauropus androgynus」,正式名稱是「守宮木」,大戟科植物在中草藥中多歸類於帶微毒範疇,使用不應逾量。可是,卻不見星馬一帶禁止這種傳統地方野菜,皆因別人應有一套飲食文化方式,不會跨越危險界線。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初,國內曾經有一段吃野菜的潮流,嘗試把饑荒時的野菜推廣成常備蔬菜,好像革命菜(二色三七草)、龍葵等就因為太過寒涼或帶微毒,有吃野菜旅遊團集體中毒的事件出現而慢慢消沉,可是也有像番薯葉能留低成為健康食品的典範。老生常談一句:小即是藥,多就是毒,是藥皆有三分毒,大家小心過猶不及便可以了。

母親當年栽植的樹仔菜綠籬。

樹仔菜葉子。

樹仔菜最美味就是嫩梢部份。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