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建制派議員吹風,建議政府跟隨大陸做法:只有持健康碼的市民,才可進入商場食肆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這消息流傳一段日子後,林鄭月娥終開腔澄清,說健康碼只為方便市民到廣東及澳門,若以此決定能否進出本地公眾地方,則「不切實際」,更指「有關建議混淆信息」。
說到這裏,不得不又提一下「營銷大師」王亭之。昨天沈西城先生跟我不約而同戳穿「周伯通即王亭之」的牛皮,但沈先生卻未進一步解說王亭之的「左右互搏」絕技:當年他曾用另一筆名撰文質疑斗數,同時以王亭之名義反駁,通過自己打自己來炒作。姑勿論手段是否道德,以營銷而論,也確有一點成效。
有王老前輩前車可鑒,你怎知道今天林鄭和建制派不是玩「左右互搏」?玩法很簡單:先找人拋出一個明知公眾難以接受的方案A,作為錨點,待消息發酵完畢,即高調否定,繼而推銷較易入口的方案B,此時很多人拿錨點作參照,自然放下心頭大石,覺得方案B可以收貨。左右互搏此招,識得用真係好好用。
若左右互搏奏效,下一招即登門坎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先提出一個小請求,待對方執行後,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如是者逐級遞增。六十年代,心理學家Jonathan Freedman和Scott Fraser做了個實驗:先請求一群屋主,讓他們在窗戶貼小貼紙,宣傳安全駕駛,幾乎所有人都答允了;兩星期後,他們再要求同一批屋主,讓他們在草坪上豎立一塊又大又醜的告示牌。這個不合理的要求,結果也有76%屋主答應。
有趣的是,另一群之前沒被要求貼小貼紙的屋主,僅有17%同意豎立那塊有礙觀瞻的告示牌。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總不自覺盼望自己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既同意了某人較小的要求,若之後拒絕他另一個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就會感到「認知不協調」,而寧願調整自己去迎合別人。
先用左右互搏讓大部分人接受方案B,接着用登門坎效應令很多人接納方案A,妙着!妙着!利申:我支持健康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