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申科的歷史抉擇(馮南樓)

盧卡申科的歷史抉擇(馮南樓)

「戰無不勝」的盧卡申科再次在總統大選高票連任,但結果顯然不是大多數人所預期,觸發持續近兩周的示威。外界猜想白羅斯會否成為下一個烏克蘭,要回答此問題,我們得先從白羅斯獨立與盧卡申科上台的歷史說起。

與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不同,白羅斯人在蘇聯解體過程中並沒有強烈的獨立主張。自二戰後,白羅斯經濟迅速發展,更是蘇聯連結社會主義陣營的經貿樞紐。對比烏克蘭、哈薩克等,蘇共對其統治造成的傷害也相對較小。80年代,於其他地方波瀾壯闊的人民陣線運動在白羅斯不成氣候。以一項1991年的調查為例,高達69%白羅斯人認為自己是蘇聯公民,認為是該共和國公民的只有24%,白羅斯正是在這背景下被動地獨立。

白羅斯獨立後,政經改革緩慢。1994年,打着反貪腐旗號的盧卡申科於至今被視為唯一一次公平公開的總統選舉擊敗時任總理克比奇(Vyacheslav Kebich)等人。翌年,他便舉行公投,讓選民決定俄羅斯語與白羅斯語有同等地位,以近似蘇聯時旗的紅綠旗取代白紅白旗,及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融合。同時,他的言行充滿泛斯拉夫主義色彩,不時歌頌二戰時的光榮亦回應了白羅斯人的蘇聯情意結。不過,自前南斯拉夫總統米諾舍維奇倒台後,他意識到維護政權安全的重要,他的形象也逐漸由斯拉夫民族整合者轉為白羅斯主權的捍衞者。明斯克開始強調「國家意識形態」,各種「白羅斯發展模式」、「白羅斯道路」應運而生。經濟政策方面繼續國家主導,沒有施行「振盪療法」。由此,學者列什琴科(Natalia Leshchenko)認為白羅斯政權為「平等民族主義」(Egalitarian Nationalism),以民族包容方式建立國家,同時以集體主義及反自由主義為原則。

過去穩定政權元素被衝擊

盧卡申科上任後便不斷加強總統制,弱化議會政治。我們在評論普京年代俄羅斯政黨政治的「管理式民主」,早於90年代的白羅斯落實。例如,執政當局會協助成立與反對黨政見相近的政黨分薄票源。總統大選時,安插一些「中立」候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每次總統大選後,大多數候選人不是因各種理由被拘捕,就是被迫流亡,一股穩定的民主力量難以形成。面對此困局,白羅斯民主黨派多年來對是否杯葛選舉,應否派一位候選人參選集中票源而意見分歧。

執政當局在今次總統大選故技重施,甚至在選舉前就拘捕候選人。選後逃亡到立陶宛的季哈諾夫斯卡婭就是替被拘留的丈夫參選。職業為英語教師的她在成為國際頭條前,除了是一位敢言YouTuber的妻子外,與政治扯不上關係。正是如此平凡,她從參選時被譏笑到選後被迫流亡,白羅斯人感受到政治如此接近自己,是為爆發大規模示威原因之一。其次,《華盛頓郵報》年初的調查顯示蘇聯情懷在白羅斯漸成往事,年輕世代較嚮往民主制度。最後,盧卡申科在疫情初期否認其嚴重性,也是造成民眾不滿。以上三點,在不同程度上衝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平等民族主義。

不過,現時的示威未必牽起另一場廣場革命。首先,《華郵》的調查指出接近三分二白羅斯人不認為廣場革命有利於烏克蘭發展,示威暫時局限於要求盧卡申科落台及重選,與是否跟歐盟建立更緊密關係而起的廣場革命不能比較,爭取民主不代表親歐疏俄。至於,外界關心盧卡申科會否向普京借兵鎮壓示威。然而,此做法將與他多年來建立的白羅斯主權捍衞者形象相互矛盾。常被白羅斯人喚作為「慈父」,掌權26年的盧卡申科很清楚他的抉擇將決定其在白羅斯的歷史地位。

馮南樓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政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