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27個浴缸 - 畢明

愛上27個浴缸 - 畢明

我愛上了那27個浴缸。

抗疫,封城,當天鵝不能再在湖上舞,劇院、舞蹈館都關掉,直把浴缸作舞台又如何?天鵝湖舞不須休,反正疫風熏得人呆悴。

如果你抗疫累了、抗爭累了、亢奮累了,什麼累了都好,呼一口氣,跳出來,看一看這《天鵝浴缸湖》,包你心曠神怡,如獲至寶,而且只看一次會「唔夠喉」。

我是看得開心死了。

影片中,世界一流的芭蕾舞蹈員,由紐西蘭到香港到南非的,一個接一個再接一個,在自家的浴缸,隨着最耳熟能詳的柴可夫斯基Op.20音樂,優美、詩意、可愛、膠膠哋,又低低哋,合舞了一齣:《天鵝浴缸湖》。殿堂級藝術創作瑰寶,經典的芭蕾劇目,一隻二隻天鵝,游入尋常洗手間,與眾stay home,單是這份幽默與人文味,high art氣度與人間華麗共融接通,而不失雍雅,已是一份久違的感動。春恨秋悲疫苦的凋零,一時都不緊要了。

全片都是用iPhone拍攝,由每個舞蹈員的家人、伴侶、同事,眾志成城出一分力共襄盛舉。負責創作、編舞、導演及監製的Corey Baker,早拍了些補習小短片,幫助參與的每一個單位理解自己的表演部分和所需效果,他感謝舞者們化身攝影師、舞台經理、服裝、道具等等,人人一身多職,事事一手包辦,更同時按導演的遙距指示,隔山打牛地掌握了刁鑽的運鏡技巧,把偌大舞台的一切優雅,濃縮中帶一抹Q版的在浴缸中展現,在鏡頭下盛放。疫則變,變則通,何事不可能。

有dancer收割了廿個枕頭,成功爭取到一缸羽毛;有舞蹈員活用食用色素,催生了一池色水。疫情所限,資源緊絀,這些土法炮製的努力,都增加了戲劇和視覺效果。來自The Royal Ballet、American Ballet Theatre、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Paris Opéra Ballet等舞蹈團的天鵝,學會了一系列 “tub-specific moves”,讓我們可以欣賞劇目的另一種炫目。

燭光、燈光、戶外、室內、玩羽毛、玩花灑、玩色水、玩水髮,微量的aqua musical況味,再加上了split screens、慢鏡、創新的科技視覺效果,精準的剪接,蠱惑的角度,提供了舞台沒有的視覺切入,這三分鐘多的影片,本身已是一件藝術品。

在湖上起舞弄清影的天鵝,跳入了洗手間,沒有變成跌落水的雀仔,也沒有打回醜小鴨的原形,《天鵝湖》庶民茅廁浴缸版,蛻變出一半法國畫家Edgar Degas的芭蕾風尚,一半西班牙藝術家Dali式古靈精彩,叫你看得眼都瞪大鬚都攣。

抗疫在家,一樣可以藝術,這受BBC Arts及 Culture in Quarantine by Arts Council England所托而創作的「芭蕾片」,是創作、電影、芭蕾藝術活力的小派對,高手限米煮限飯下開小差,一樣叫你嘆為觀止。

看罷念念不忘,一面J這個作品局限下的神奇, 一邊神傷在「香港做創作慘過食屎」(剽竊自「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

這些出品,在香港根本不可能發生。首先,藝術文化深度如BBC Arts的官方單位,沒有,更遑論”Culture in Quarantine by Arts Council England”的心思,會commission任何有心有力的人去疫境創作起舞。

都未算。可以肯肯定,如果香港忽然有機構彈出來想弄點粉飾疫境的項目,都會肉麻核突,負責的人或委員會,都沒有足夠的視野、水準和膽識去buy,他們沒法想像和visualize的就是冒險。大概一聽見「天鵝湖?浴缸?!」已經面青,不了。

我可以每個星期和你興奮地講創作,藝術的、廣告的、庶民的,可恨越來越發現,過去幾十年,這個城市完全沒有好好對待、保育及尊重過各式各業的創作人,也沒有開墾養土讓生機蓬勃,你睇西九?從廣告到電影到舞台劇,我有限的經驗是,先別說品味,連最基本的知識產權,都是能剝削便剝削,山寨有餘。

我決定今晚在浴缸開一池暖水,亂舞得一地濕晒,再潛入去洗滌在香港做創作人的可恨。

https://youtu.be/T8PLkd2VAnc

IG:budmingbudming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