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追蹤ETF(交易所買賣基金)資金流在規模龐大的海外市場,是不少投資者重要參考指標;雖然港成交額佔大市比例仍難媲美美國及日本等成熟市場,但在槓桿產品放行下,規模有再拾升軌之勢,成交亦為五年前A股ETF熱潮後最活躍。與當年比較,縱然產品數目未見大增,產品種類卻更多元,惟參考作用仍在成形階段。
港版納指料助交投
港ETF市場成交高峯在2015年合成A股ETF受追捧年代,當年日均成交額以百億元計,及後在滬深港股通成熟後需求漸減。港交所(388)最新業績公佈,上半年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日均成交額雖只錄71億元,但按年已大增34%;按其網站資料,目前產品總數約130隻,規模逾3,000多億元,兩者在近年變化均不大。
ETF規模變化不大,種類卻增加,如槓桿及反向產品上半年的認購量大增,日均成交額由去年上半年3.79億元,大飆逾四倍至18億元;今年5月22日更創下單日成交51億元新高。隨着「港版納指」恒生科技指數登場,ETF料將推出應市,相關成份股近日成交量屢屢超越藍籌,估計受歡迎程度大,或有助推高ETF市場交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