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老話,不由你不信,一場全球性的疫災,將過去逐漸形成,以為不可逆轉的「全球一體化」停頓下來,世界又再分為二。我不是說中、美兩大陣營,各爭取盟友那個形勢,而是將社會的價值一分為二:消費主義對身分認同。推動全球一體化的是消費主義和無窮無盡的消費欲。全球一體化不停將物價降低,但也造成了大量浪費,環境破壞、貧富懸殊急速惡化等文明社會不應接受的後果,但在眼前的消費享受與未來及在遠處發生的惡果之間要取捨,大部分人都不願改變已形成的生活習慣──直至忽然之間政治覺醒,原來隻眼開隻眼閉利用「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製造,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
要一朝改變積習不易,如果不是這場疫情,忽然令大家要閉關自守,令大家明白倚賴別人供應自己已視作當然的物品是多麼危險。要自給自足,要過更樸實的生活,都重新認識和珍惜自己的社群。其實早在疫情發生之前,抗拒全球一體化之下的消費主義的力量已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地區和人民,更重視自己的身分和特殊性受到尊重,所屬的群體的價值、傳統、文化和藝術特色得到顯揚。不同的種族、文化、傳統,合起來必然比「一體化」——也就是千人一面——的全球豐富和美妙得多。
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受到疫情的打擊,肯定全世界國家的經濟都會變差,而人民的生活會更加艱苦,都要重新找到立足點,重新建立社區生活、習慣和期望。我相信這不完全是壞事。人類可能需要一個新開始,從過去無意識的消費能力膨脹帶來的權力想像膨脹中解放出來。
我想像香港在內外交煎,在疫情和政治遽變之下的新起點會怎麼樣,我感到唯一值得我們有信心的是香港人:香港人會為香港找到出路,會在逆境中建立一個更自覺和團結,機智多元的社會。這近來,從政者和有志從政者為立法會「延任」爭吵得不亦樂乎,新冒起的「抗爭派」無可避免也開始露出弱點,但在民間、街頭巷尾的討論,卻處處展現令人鼓舞的關心和智慧。其實優秀的參政者,遠不如優秀的選民重要。他們不是教條主義者,也不是功利主義者,更不是無知愚民,他們問的是哪個入立法會對香港更好,他們聽意見、肯思考,從政者只要小心聆聽,虛心解釋,真正與他們一起探索對香港的期望,就會找出正確的方向。經濟上,香港會變得更窮,但會更願意消除貧富懸殊,更願意自強不息,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