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5月向國企轄下珠江船務(560)出售新渡輪60%股權,鄭家純旗下新創建(659)再賣走新巴、城巴業務,作價32億元。市場關心接手者是否中資,結果是由一間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善水資本(Templewater)牽頭的財團奪得;由於善水由外資Investec及周大福企業前高層張堃成立,外界解讀為,是難得有外資接手本港公共事業,而非落在紅色資本手上,實情是否如此?先睇睇兩大疑團,大家心裏自然有數。
任何買賣,離不開利益兩個字。究竟新巴城巴的油水,是否足以吸引外資流口水?新創建是次通告披露,過去兩個年度(2018年及19年),新巴城巴稅後利潤分別是1.63億及890萬元,年度截是6月底,因此2019年盈利大倒退,與社會抗爭運動無關。
據城巴及新巴網站年度資料,城巴港島及過海線(專營權一),2018及2019年度分別虧損300萬及8,900萬元,新巴同期分別蝕5,100萬及7,100萬元;唯一可以賺錢的,只有城巴行走的機場線(專營權二),兩個年度皆錄約億元利潤。三者合計,城巴及新巴2018年度賺近半億元,2019年度則蝕近半億元。
如自家網站資料準確,可推算新巴及城巴行走的非機場線,只是一盤蝕本生意,僅靠機場線撐住。三個專營權,每年收入近31億元,扣除員工開支(19億元)、燃油、隧道費、維修等,基本上是比雞肋更雞肋的生意。至於網站數據與通告交易披露數字有出入,通告上有一句「除所得稅前溢利和除所得稅後溢利包括了一家已出售業務的業績」,相信可能就是這間已出售業務,令業績「變靚啲」。
新創建下月公佈2020年度業績,預料疫情下過海線生意大跌,機場線更慘情;巴士業務見紅成定局,對一間以數字回報及業務前景來衡量是否值得投資的私募基金,買入新巴城巴,原因只有兩個,一是執到平貨,二是新巴城巴疫情過後,會有增長爆發點。專注主業,賣走非核心資產,本身態度正確,但短短四個月賣新渡輪及城巴新巴,感覺卻很差。5月以2.3億元向珠江船務出售新渡輪60%股權,何解自己又保留四成股權咁得意,是對手沒能力全吞,抑或控股權落入國家隊即可。今次悉售城巴新巴,但善水創辦人張堃曾於純官家族旗艦周大福企業任高層,通告亦寫張氏為新創建附屬公司間接主要股東,2016年至2018年亦出任新時代能源(166)執董;因此,鄭家再次與張堃交手,是適逢其會,抑或「另類」巧合,只能說是「似斷難斷」。
今次合營企業,組合包括善水資本(持90.8%)、漢思能源(554,持8.6%)及Ascendal Group Ltd(0.6%);Ascendal佔股不足1%,算是借名被拉入局的畀面派對。漢思能源只是在華南地區提供石油及氣體產品的綜合碼頭設施及倉儲物流服務,一間中資企業入股買新巴城巴意義何在。
據合營協議,收購財團董事會由七人組成,善水佔五席,漢思及Ascendal各佔一席,但如有重大決議案要召開董事會,須最少一名善水提名的董事,及一名漢思提名董事齊投贊成票,才可通過相關議案。漢思表面上持股不足一成,影響力卻與善水「平起平坐」。而如果財團股份要轉讓第三方,另一方(Ascendal除外)可優先購買,換言之,善水要沽售新巴城巴股份,漢思可優先買入,反之亦然。
最後一點,買家財團就購入新巴城巴與中信銀行定立貸款協議,中信將授出貸款融資逾18億元,財團會將持股押抵予中信;萬一經營不善或財政困難,收歸國有並非沒可能。
今次城巴新巴賣盤,是經濟利益,抑或政治考慮,不日會揭盅;肯定的是,本港公共事業逐步被紅色資本滲透,在中共眼裏,唔使急,最緊要快。
股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