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一段日子,我喜歡搜集港彩(或廣彩)杯碟,由昔日平常至極的雞公碗到畫滿龍鳳的萬壽無疆茶盅,有朋友移民我就送他們,讓遊子在遠方家席間可以紓緩鄉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最近,我入藏了幾隻五十年代手繪龍紋飾、金邊的豉油碟,是景德鎮的名瓷廠出品,準備送給將要移民的幾位朋友。
記得看過一本講戰爭的書,軍人出征時會把家鄉的一小撮泥土帶上,生死與鄉土共存,洋溢悲壯的浪漫。
當所謂「本土」在社會已經發酵和被消費到矯情氾濫的地步,我曾經在上水的土丘被「真.本土」感動過。一件粗糙脫俗的小碗,是陶人農夫用馬寶寶社區掘出的泥土燒製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用居住的泥土製作自己的碗,好L有愛!我還記得靚女農夫托着碗感恩地說:「是火幫你上釉不是人自己上的釉,大自然才是藝術家。」是一種「贊天地化育」之「交感」。
限聚晚市禁堂食,小圍家宴未止。有時和朋友每人弄一道小菜,晚上帶到大業書店開餐,書香酒香不失雅興。某個周末約了在晴朗的一天再開咪的盧覓雪私竇飯敍,她一早就訂好汀九私房菜鴛鴦戲水的慢煮鮑魚「揼」雞,自帶餐具不特止,還說帶來了「家傳珍寶」。
那當然不是她的「家傳」,卻是她曾經魂牽夢縈的「珍寶」。
天生一副嘴刁的雪雪BB固然是美食家,但她對自家食器也一絲不苟,連她飼養的兩頭愛貓一虎和二虎的食具也是美得可以搞個展覽。
那天我們狂風掃鮑魚雞時,還未窺見盛雞那隻碟的全貌,杯盤狼藉之後一輪清潔,才得見瓷碟上細緻的手繪花紋。搖着威士忌,雪雪開始講故事……
疫情下任誰都抑鬱,一天雪雪入坪洲解悶,走進超記瓷器第一眼便被這隻碟懾住、雙眼放光。「那是令我心花怒放的作品。」瓷碟拿在掌心,雪雪心情由興奮轉為失望,原來那是非賣品。「我已畫不到這種細緻,所以想自己留個紀念。」76歲的店東藍嬌跟雪雪道明,而翻轉碟底,的確有藍嬌的落款。
數一數,藍嬌鎮守這家庭作坊的彩瓷老舖已逾半個世紀。白髮上一盞小吊燈在搖晃,她就在吊燈下畫花碗,但圖案已不能回復年輕時的細緻。
藍嬌生於馬來西亞農村,少女時到新加坡當瓷廠學徒,認識了來自香港的年輕彩瓷導師林漢超,發展了師徒戀。藍嬌離鄉別井隨超記來到坪洲創業,繪瓷賣給本地人,也出口歐美,高峯期在坪洲租下三個廠房請了30人日畫夜畫。及後美國禁含鉛顏料,彩瓷出口受挫,再加上中國改革開放,工業化的低成本瓷器直接衝擊港彩,超記又回復二人作坊,從調顏料、繪畫到燒製四手聯彈。2014年超記過世,藍嬌獨守香港一門夕陽工業。
雪雪和藍嬌成為莫逆之交,又帶品質較上乘的歐洲白瓷讓藍嬌繪畫,彼此交流瓷藝鑑賞之道。再入坪洲見此碟,雪雪心頭又小鹿亂撞,忍不住再游說藍嬌,對方終於肯割愛予惜物人。「劉備三顧草廬打動諸葛亮,我兩顧超記就得心頭愛。」雪雪興奮道,並不吝嗇把碟外帶,與好友分享這坪洲故事、「香港製造」的動人故事。
Made in Hong Kong標籤或許未來會在海外絕迹,但「香港製造」的精神,卻會鐫刻在大家記憶裏。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