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發展計劃(上)】武漢肺炎重創全世界,體壇停擺數月,本地球壇亦難倖免,但審計署第74號報告書審計足總過去10年的混賬令市民譁然,民主派與建制派難得一致狠批足總管治「冇規冇矩」,豪花數以億計公帑,足運未見寸進。
當本地球迷越看香港足運越是心淡的時候,著名足球評述員、體育主持李德能碰巧今年再出書,以洋洋十萬字的《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為足運把脈;德能還廣邀好友,如多年評述好拍檔馬啟仁(Keyman)寫序,兩位本地足球有心人今番對談細說本地波,望有心的球圈中人從中得到啟發。
記者/攝影:曾雁平
Keyman:先代表自己及球迷問幾句,《香港足球綠皮書》毫無疑問是心機之作,何時開始有著書的念頭?
德能:有天睡醒,突然閃出此念頭,到交稿給出版社,前後用了20個月左右。最初閃出此念頭,也有想過是否可行,到開始寫,用了18個月;寫其實不用太久,這本書有點不同,是一路寫、一路學、一路思考,要搜集資料,找研究報告,不能亂說,要找好多佐證,似讀大學時所做的論文。
Keyman:這本書確實像大學論文,有清楚主線,而德能兄過去出過幾本書,對你來說,出書不是新事物,為何這次出關於本地足球的書?
德能:今次是第四本書,沒有如第一本般「貪得意」,不是出關於自己的書,寫起來要認真點;直接來說,漸近退休之齡,在這行超過30年,想組織件事,當作自己的退休禮物。其實這幾十年與不同對象傾談本地足球,回應很少,沒有太大反應,既然到職業生涯尾聲,覺得新一代想探討時,這本書可發揮兩個作用,一是可當議程,第二是可讓大家作當中的參考資料。
說起香港足球,近年很多人也提到解散足總,其實重組就可以;亦有人認為,開放本地足球博彩,也有人提議派隊參加中超或中甲;各自像有件積木,嘗試到底能否拼在一起,花點氣力砌成一個形狀,組織一下香港與香港以外的足球,將可行與不可行的經驗放在一起,希望拼出香港足球願景,一起參與,到底香港足球的美景能否在有生之齡看到,寫這書的動機就是這樣。
Keyman:德能是有心人,相信大家沒有異議,大家也明白,不同人對香港足球總有自己想法,要有系統地整理並著成書,可說是要有人珍重,是給香港足球的禮物。本地足球踏入90年代中已走下坡,其實甚麼原因導致這情況,有沒有20個原因?
德能:沒怎樣數有多少原因;但其實主要有兩個,一是自己不濟、二是別人比你強。香港足球有過光輝歲月,曾是亞洲足球王國,就算謙虛點,也算遠東足球王國,當時人口年輕,很多年輕人沒太多機會讀書,大多是小學畢業,有中學學歷的已不多,沒甚麼玩意,這樣的客觀環境可孕育出好足球員的機會較大。當代中東未開發石油、南韓有韓戰、中國發展中,香港相對較活躍,取得成功是推動亞洲足球的火車頭,值得一提是,香港是亞洲足協創會成員。
世界會轉變,條件變差了,70年代有精工錶投放資源於本地足球,90年代有香港品牌產品的快譯通,現在香港集中在金融行業,周邊亞洲國家在發展足球上相對活躍,東南亞聯賽比香港蓬勃,現在對泰國輸了一半,對馬來西亞也沒把握一定贏。大家也知道,自己變差,對手強了,就會越跌越後。如同意這兩個條件就應該要醒覺;其實香港的內在條件仍在,爭氣點,不用投降,不一定要認命,現在光輝不再,便叫「執咗佢罷啦」,其實不用這樣。
Keyman:難得今次戴口罩相見,本地足球與其他行業產品也差不多,曾豐衣足食,有本身情懷,也曾很有代表性,但2020年中,重要性進一步減低。
德能:其實本地足球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早已減到好低,現在變得更灰。雖然書展取消,但網上對此書仍有不少迴響。有人看此書,加以討論已經很好,推出首兩星期,很多朋友拍照傳來像打卡,這是出此書的目的,自己不是神仙,這本亦不是秘笈,整埋不同見解,我提出10條,如有八條可行,為足總、政府及球圈人帶出討論已不錯。我們要死不認輸,不要以為香港足球一定沒救,但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到,希望找多些不同人士參與,事實有些不是專長,故找你(Keyman)、余家強(傳媒人、利物浦球迷)及陳祉俊(廣告人、評述員),看大家有甚麼可用於本地足球。
Keyman:足球本身很有歸屬感,對本地足球而言更是關鍵,為何不是用區隊為主軸,浪費了些機會?精工說走就走,好易通很快又不見了,甚至南華也可以不踢港超。
德能:土生土長,對地區總有份情懷,近年政府有多點資助給足總,這只是治標,不是治本,政府增加百倍資助是不會發生,最重要是球迷支持,球會缺個性,像南華有很多球迷支持,叫做「少林寺」,因為很多球員多出自這裏,故有少林寺這稱號,還有份打不死精神,而南華當年首次降班,賽後騷亂,啟示是球迷對南華的情感,而大埔贏過本地四大錦標,這是人口最多地區,為何平均入座率不足一千?沒理由,只是有些未發掘到,亦未發揮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