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香港買了一本喬硯農編寫的「語文字典」,一九五七年出版,湖綠色的硬皮封面。後來喬硯農還將這字典修訂,改名「中文字典」,又加上廣州音和國音對照。我也買了一本,如今已經不知去向。這本「語文字典」,紙頁多處破損,封面和書脊上的字早就消退無影,但是我有需要的話還是會從書架上抽出來檢閱翻查,由於情感和習慣。我翻開字典,查閱其中的「年」,第五種解釋是:人生所經歷的分期:(例)童年 青年 壯年 中年 老年。獨缺少年,相信納入了在「青年」之內。翻到「輕」,第四種解釋是:微,小:(例)輕寒 年紀輕 。查看「少」的去聲,第一種解釋是:年紀輕:(例)少女 少婦 少年人 老老少少。這樣綜合看來,青年和少年的界限不甚分明,年少和年輕也被混為一談。有需要界別嗎?一般來說,慣用語的意思比較含混,不過約定俗成,求其大概而已。語言的溝通,總要在通俗和學術,大約和準確之間,求得平衡。
然則「年輕」和「年青」又有甚麼分別?「現代漢語詞典」裏的釋義如下:
[年青]處在青少年時期;年青的一代/你正年青,應該把精力用到學習上去。
[年輕]1年紀不大(多指十幾歲至二十幾歲):年輕人/年輕力壯/年輕的學科。2年紀比相比較的對象小:他今年四十,你比他年輕。這樣的釋義說明了兩件事,一:「年青」和「年輕」有意義上的交叉點:兩者皆可以用來指明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人士。( 「辭源」中有「青年」:「少壯之年。少壯之年如草木方青,故云。」青年可以是十八歲至二十四歲,也有一說是十五歲至三十歲;從前香港選十大傑出青年,參選者的年齡上限是四十歲。)二:年輕有相對性的意思,是比較出來的,因此可以說「你好年輕呀。」但不會說:「你很年青。」我們可以說,二十歲比二十五歲年輕,也可以說,四十歲比五十歲年輕。但是如果九十歲的老人對八十歲的老人說:「你比我年輕。」那就只可以解釋為出於友善和好意。客觀而準確的說法是:「你比我年輕十歲」或是「你還比我小十歲。」無論如何,九十歲的老人不能對八十歲的老人說:「你比我年青。」那麼「年青」也可以用作形容詞嗎?習慣上,我們說青年(名詞),說年輕(形容詞),但是其實「年青」也可以用來作形容詞,「年青人」和「年輕人」是意義上的交叉點。張愛玲有個短篇小說就叫做「年青的時候」,從來也沒有聽過有人建議將之改正為「年輕的時候」。
「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三回裏面,寶玉初出場:「忽見丫環話未報完,已進來了一個輕年公子。」其他鈔本有的把「輕年」改作「年輕公子」或「年輕的公子」,給予讀者的印象是寶玉已經是十來歲的少年。果然到了高鶚手上,順便手一滑就改成了「青年公子」,而其實當時的寶玉只有七、八歲。當以「輕年」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