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維園花卉展,在以鬱金香堆砌成的「花海」前,例必吸引大批市民拍照打卡。當見過荷蘭的鬱金香種植場、法國普羅旺斯的向日葵和薰衣草田、雲南羅平的油菜花田,又或者北海道美瑛四季彩之丘,便知道甚麼才真正稱得上是「海」。香港也有花農,近年間中亦有開放花田給市民參觀,每次也會掀起打卡熱潮,面積雖然不及外地,但以鏡頭角度遷就,總可拍出奪目照片,放到網上討讚。
花田雖美,悉心栽培與施肥催谷出來的人工艷色,在山野之人眼中,總不及漫山盛放的野花。香港1,1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單是維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便超過3,000種,當中本地原生開花植物,也有2,000多種,一年四季,走在山上,看看路邊,總會有收穫。春有吊鐘杜鵑,夏有百合山棯,秋有芒草,冬有大頭茶,是一般人都認得的常見品種,哪些分佈廣泛,哪些集中某地山頭,行山人都心中有數,按季節精心安排賞花路線。隨着社交媒體盛行,一般人在網上看到別人上載照片,便一窩蜂地湧去現場,每逢假日,除了部份常人難到的地點,熱門賞花地人頭湧湧,近年已避之則吉,反而隨意漫遊,往往發現以往不曾察覺的風景。
馬鞍山郊遊徑的盡頭是昂平草原,麥理浩徑在中央穿過,一邊是露營地點,近山邊處是天然觀景台,可俯瞰山下的西貢市以至牛尾海一帶島嶼,是一般市民常到的郊遊地點,也是滑翔傘愛好者的起飛地,自己反而甚少流連,早年參加毅行者,每次從彎曲山下來,總是匆匆走過,到附近探索,也只集中馬鞍山和鹿巢山。近月多次探遊茅坪附近幾條古道,最後一次決定沿麥徑過馬鞍山村,經過昂平,忽然心血來潮,離開山路,走出觀景台。過往習慣,鮮有盛夏烈日登山,腦海中的昂平,總是深秋時分的一片金黃色大草原,眼前大金鐘下一片野牡丹盛開,漫山點點桃紅,比俯瞰山下西貢市更吸引,不禁留連忘返。
上班一族,加上俗務纏身,每周只得一至兩天親近山野,總嫌不足。在九龍灣上班,八年前零碳天地落成時,宣稱達到綠色建築環保評核體系BEAM Plus認證的最高級別,預料未來50年可以減少8,250噸溫室氣體排放,另一重點,是7,000平方米、香港首個「都市原生林」(正確地說,其實是只種植原生品種之園林),資料顯示有「一百多棵原生樹及40種類原生灌木」,並指樹林成熟後,公眾可於都市中享受森林浴,接近大自然,每年可吸收3,100公斤的二氧化碳,改善空氣質素,吸引本地動物棲息,提供食物和庇護,促進生物多樣化……令我等山野之人,雀躍萬分,當時想起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
雖然「原生林」面積最終只有原定的三分一,八年來我等附近上班一族,亦確實享受了無數段午飯城市森林浴時光,見證樹木成林,山野常見的野花輪流盛開,色彩隨季節變更,不同種類的雀鳥落戶。可惜美夢總是不長久,兩個月前有朋友託我記錄園中原生植物品種,希望在一個公開推廣活動做例子,一星期後,我卻要向她致歉,「資料已經不再正確了。」野牡丹盛放中樹林,一日之間天翻地覆,幾乎全被連根拔清,只剩稀疏的數株樣本樹。打聽之下,原來園方收到一筆資助,便用來進行大型「園區優化工程」,近日圍板拆除,「香港首個都市原生林」變成一個栽滿園藝品種、普通不過的都市花園。園方的公關宣傳稿,「原生林」標題下,卻非原生種。
「究竟他們知不知道甚麼是原生林?!」朋友憤然回應。不肯定他們是否知道,只感覺他們認為不再提,便可以當作沒有發生過。或者所謂示範都市原生林和生物多樣化的可能性,當初說得多美,都是空話,隨時可棄。香港人善於靈活變通,但亦尊重承諾,也許世界變了,一如我城某些承諾,可以不斷「優化」至面目全非,既然示範作用已失,索性不再存在。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