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音書】醜陋粵語與優美粵語 - 余家強

【人事音書】醜陋粵語與優美粵語 - 余家強

上篇說到,粵語地位式微,投機取巧學者,便想到在古代文獻中專揀些音義相近的僻字,故作高深說成是廣東話的書面語,乘機自抬身價,媒體譁眾取寵,一拍即合,遂有捉字蝨節目如《粵講粵㜺鬼》之流,看似保育,其實把廣東話妖魔化,進一步讓普通話蠶食。

喜見吾友茜利妹近日策劃灣仔粵語文化祭,宣傳口號照寫「盞鬼趣怪」,擇善固執,沒淪為㜺跟住錯。

尚有更搵笨的,某中文系學者上電視《學是學非》沾沾自喜亂教:「車大炮正寫應為『奢大奅』。」簡直侮辱觀眾智慧!我理解奢字含奢侈意思、大含誇大意思,勉強講得通;但「奅」呢?哦,原來因為《方言》有云:「以大言冒人曰奅。」問題係,三個字怎拉得埋呢?為何要三字連用?我們笑人「滿嘴跑火車」、「說話飛機大炮」,車大炮明顯與此同源,甚至可推斷是在火車和大炮發明之初所產生的「潮語」,那又關奅這古字僻字甚麼事呢?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被蔑稱為「孫大炮」,1926年張友漁發表文章《革命黨與大炮》論及時亦白紙黑字咁寫,難道大家都錯,只有《學是學非》嗰位一廂情願學者啱?歷史名詞孫大炮也要改寫孫大奅?

我同學李貴生博士(現職教育大學副教授)指出「確有點穿鑿附會」。他又補充,「車」可能是「扯」的地方音。書面語有瞎扯、胡扯,扯開大炮或用車運送大炮,異曲同工。

退一萬步,即使正寫果然是「奅」,學習這怪獸般的外星文有何意義呢?你會記得會寫會用嗎?還有搞軭晒的軭、霉髧墮的髧,掱手的掱,三尖八角,更多在電腦顯示不到,莫非能令人激發對中文興趣?恐怕恰恰相反,愈敬而遠之吧。

我說捉字蝨,魯迅筆下的阿Q春日曬太陽捫蝨也自得其樂,但硬要人家欣賞盲從,盞彼此無癮。

我心目中廣東話文化並非獵奇的,應該是經典的,是實用的,例如平仄。粵語的九聲聲調保留和對應了中古音的平上去入,拿來唸唐詩宋詞才鏗鏘動聽。北方話一早被胡化,連入聲都消亡了。虧有團體為討好北大人,專搞普通話詩詞朗誦比賽,還以為正宗,殊不知韻味盡失,朗誦個屁啊!我曾經教小六補習學生調粵語九聲,小孩子不用一小時便學得懂,對改善懶音甚有幫助。那班捉字蝨學者為何不推廣?不務正業?

或可以教教唐詩名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和:「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於是知道廣東話問「開花未」、「飲酒無」符合唐朝語法,古雅別緻;反觀普通話問「開了花沒有」、「能不能飲酒」屬於後起語法,且累贅。

粵語這樣美,王道正宗,何必靠走偏鋒出位?學者醒未?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