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對社會有何貢獻?新科技的表演舞台應是其中一項,新興的FPV無人機競速(簡稱FPV)參考賽車和E-Sport的「前車」,帶動周邊科技發展,正如不斷改良的賽車引擎一樣,民用科技亦能受惠,基本裝備約$3,000就能有如置身《星球大戰》。
記者:蘇兆麟
攝影:董立華
新興運動FPV使用專門設計的比賽機,但其實與大眾平常接觸到,主要為拍攝而製的航拍機和穿越機屬同類機器,只是飛行操作上更靈敏,以及選手要戴上如VR眼鏡一樣的眼罩,以第一身視覺作賽而已。FPV走着一條與賽車相似的道路,要開發比賽用的無人機時牽涉各種科技工業,為追求速度,無人機自然要從摩打功率和機身物料重量着手;選手使用的眼鏡又涉及即時影像傳訊技術和無人機鏡頭質素等等,無人機不單是一項競速運動,亦是各廠商展示技術的舞台。
追風逐影的感覺一向叫男孩着迷,2位香港隊成員周基勇(Ronnie)和梁嘉棋不約而同接觸FPV約5年,網上看到以第一身視角快速穿越叢林、建築的刺激片段,吸引兩人化身「機師」,嘉棋指在第一身視角下有如置身《星球大戰》一樣令人陶醉。
Ronnie參加FPV賽事已有三年,而嘉棋則再多一年,兩人均算半職業FPV選手,曾參加中國和歐美各大賽事,比賽之餘也會協助Hong Kong FPV Racers協會推廣,他們指中國較多個人賽,而歐美則有FPV隊際聯賽:「中國可以個人身份參賽,贏取獎金,美國會先簽一年合約,再1年比賽5至6場。2018年開始加入歐洲聯賽隊伍,會視乎各隊贊助方式,有職業薪金合約亦有獎金制,尚可以職業維生。」他們更代表港隊出戰19年國際無人機錦標賽(International Drone Sports Championship)取得第4名。
他們參加的歐洲職業聯賽,隊伍中通常有工程師專門為選手組裝無人機,不過講到調節各種細緻的操控參數,兩位更相信自己雙手,就算由零開始學習GPS設定、簡單焊接和立體繪圖亦在所不辭,一來能調校更適合的操作,二來可以改裝娛己之用。
在土地問題從來未解決的香港,改裝完成要試飛也只好選在荒山野嶺,嘉棋更打趣道:「在香港玩這項運動首先要有私家車,賽道障礙物也要自備,拿着行上山太辛苦。剛開始也有試過去一些廢棄停車場,但只是碰運氣希望不會有人投訴而已。」
曾在香港舉辦不少比賽的Hong Kong FPV Racers創辦人姚冠康指,以往比賽向政府部門申請也遭拒絕,就算有外隊參賽的大型比賽也只好到錦田等較偏遠地區。法例方面,現時只規限飛行器重越七公斤(不計燃料)、作出租或受酬用途方需要申請,未來或研究七公斤以下的無人機,須實名登記及購買第三者保險,而250克以下則無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