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缺了現場掌聲的全國代表大會(安裕)

東西南北:缺了現場掌聲的全國代表大會(安裕)

電腦上看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直播是另一種經驗。本來實體大會台上要有的人如今都有,除了香港時間周五上場的拜登還未現身,副總統參選人賀錦麗,前總統奧巴馬、克林頓、卡特,前第一夫人米雪奧巴馬、希拉莉、羅莎琳卡特,還有一批現任議員和前任官員,親身上鏡或錄下聲音表達他們的態度。這種出場規格,與四年前八年前十二年前以及人們所能記憶的民主共和兩黨全國代表大會相同。程序亦是一模一樣,四個晚上的黃金時段一個接一個發言,有人冷靜有人激動,高亢與低迴之間令人全神貫注。

以為一個個來賓在屏幕出現發言是理所當然,到了獲得提名副總統候選人的賀錦麗上場,台下沒有震耳欲聾的掌聲。以前的兩黨全國代表大會,副總統參選人只要出現台上便是全場歡呼,到了人們慢慢靜下來,參選人再開口之際,很可能被另一陣如潮掌聲打斷。網上這些歷史片段有的是,那種互動與今次截然不同。鏡頭拉開,賀錦麗確是站在台上,偌大的場地只疏落坐了幾個人。缺了掌聲和歡呼的全國代表大會,更缺了一種同仇敵愾志同道合的氛圍。選民和支持者在一個空間,參加角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在另一個空間,兩者之間的平行時空,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視像形式欠缺互動氣氛冷清

共和黨接着下星期也有全國代表大會,也是像民主黨這樣是視像形式。共和黨亦會面對沒有掌聲的全國代表大會,空間區隔的陌生,以及沒有電視畫面上的各地代表搖旗吶喊 ,特朗普團隊可能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第一天的半夜就已經開會。美國人精於嘉年華集會,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將是像民主黨那樣的沒有氣氛,抑或是臨時修改的另一種形式,下星期自有分曉。

雖說拜登在全國代表大會前的民調領先特朗普,可是看了頭三天大會,民主黨仍像在全力推介一個叫拜登的總統候選人。這種感覺在卡特的錄音發言時更為顯著,畫面有一張黑白照片,是當年的卡特與當年的拜登。若不是相片左邊的男子是誰都認得出的卡特,右邊的若說此人就是拜登,可能會讓人呆了一秒。這種把拜登歷史翻出來全力推薦的做法,未免令人納悶。拜登今年不是第一次角逐總統,他在參議院的日子也夠長,還是2009至2017年的美國副總統。如果說,今天還要介紹拜登是何許人也,這是因為他不為人所熟悉、抑或是他需要再為人所熟悉?

無疑,民主黨內部從溫和派的拜登到左翼的桑德斯,都志切於11月的大選擊潰特朗普。之前有指黨內派系難以合龍的說法,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已然消弭。奧巴馬夫婦的發言,克林頓夫婦演說,可以看到民主黨主流派對特朗普的痛恨。如果再把共和黨人的前國務卿鮑威爾支持放在一起,這幾天根本就是討伐特朗普治國無能敗壞國家的大會。可是,當到了政治上生死存亡的關頭,民主黨仍在繞着「誰是拜登」兜兜轉轉。四天的黃金時間,至今有三天便是如此過去,殊為可惜。

這種感覺在大會頭兩天很明顯,講者及觀者互動不容易,冷場太多,沒有以前實體大會的感染力度,可能要待拜登壓軸出場會好一點吧。會上誰出來誰說甚麼,基本也能猜到。卡特、克林頓、奧巴馬發言,克林頓和奧巴馬更是親自上陣。克林頓這個當年叱咤風雲的總統,屏幕上的他老了也瘦了,畢竟74歲人,想當年他贏得1992年大選才46歲。克林頓一向能言善道,總統任期結束後沒有完全退出社會,間中出席公開活動。2008年,他擔任演員華倫比提獲得美國電影學會終身成就獎嘉賓,走出台前,沒有講稿,把一段又一段他在政治上認識華倫比提的舊事說出來,全場轟然拍掌。

今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克林頓仍是辭鋒犀利,聚焦精確。不過,克林頓是90年代的美國總統,他的發言或會引起一些人的共鳴,但是他到底有沒有一種感染力,在21世紀的今天推動所有人去投拜登一票,這是一個問號。克林頓是在紐約的家中發言,背景的沙發、枱燈、相架,與今天美國民眾面對抉擇的氛圍完全不切合。奧巴馬是在費城美國革命博物館現場直播發言,先不說他狠揍特朗普的演說,光是不坐在家中正襟危坐為拜登打氣,這一樣至少讓民眾覺得比克林頓更貼地。

希拉莉覆轍仍是民主黨夢魘

拜登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後的民調將具指標作用,相信也是亟欲打翻身仗的民主黨人忐忑的一刻。四年前,希拉莉在大選投票前夕民意看好,最終是普選票贏特朗普卻輸選舉人票。希拉莉周三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說,拜登和賀錦麗即使贏300萬票仍要輸大選(remember:Joe and Kamala can win 3 million more votes and still lose. Take it from me),說的是她自己2016年敗於特朗普的教訓。該役希拉莉普選票比特朗普多286萬票,關鍵的選舉人票卻是227對304。拜登在民調領先特朗普的差距一點一點收窄之時,民主黨的心情可以想像。未來兩個多月,能拿出甚麼來擋住追上來的特朗普,此刻的民主黨無疑感到緊迫和吃力,以及對歷史會否重複的質疑。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