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忙着探討老前輩王亭之的輝煌成就,無暇寫別的話題,儘管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未說,但最重要的東西已寫出來了,其他的就留待過兩日再做結案陳詞。今天談談總辭問題。
我對總辭沒特定看法,只奇怪大家為什麼只着眼於辭或不辭,而非從一個更廣闊的層面討論。總辭與否,各有利弊,很多KOL都講過了。我想指出的是:無論是否總辭,我們都中了共產黨的計。由特區政府藉故取消九月立法會選舉的一刻開始,所有非建制派議員和候選者,全部都掉進同一個大坑,根本無路可走。當中計已成事實,總辭與否都不是義務。
中共設置了這樣一個兩難困境,香港人應該運用智慧去應付,而不是順着劇本互相攻擊。但不攻擊,不代表不爭論。真正的民主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各人透過理性辯論,達到最符合公義的共識。理性辯論是有規範的,誅心之論如「人哋要供樓呀」,我就覺得不是理性討論,不管那是否符合事實。
現在民意趨勢是贊成總辭。這個主流看法,很大程度反映市民對泛民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除了基於他們過往表現,也基於他們留任的理據未夠說服力。是不是應該交代得更清楚呢?另一邊廂,有些人認為按照民主原則,不應該接受中共委任。持這種主張的人,我覺得是義不食周粟的伯夷,我是敬重的。但世上還有一種人,叫伊尹。
《孟子.公孫丑上》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如果香港真有伊尹,我覺得沒理由要他辭任。當然,做伯夷是較容易的,因為伯夷一辭職,肯定就是伯夷;但留下來的人,我們不知道是否伊尹。
解決方法就是回到我剛才所說的:請你用更強而有力的道理去說服大家。留意一點:伊尹事昏君,係做到嘢㗎,例如他見太甲暴虐,就流放他到桐宮;見桀死性不改,就協助商湯滅夏。我希望香港有伊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