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國務院暫停或終止的其中一項雙邊協定,是《國際船運所得收入的雙重課稅寬免》,措施預計將進一步打擊本港航運業,以及進出口持份者的利益。
根據原本的雙邊協定,香港公司只需在香港交稅(根據本港《稅務條例》已豁免)、在美國亦豁免交稅,以免業界遭雙重課稅。惟一旦協議中止,香港公司就每次進入美國的航程所得總收入的 1/2,以及每次離開美國的航程所得總收入的1/2,均需向美國繳交4%的稅項。由於協議屬雙邊,中止協定後、在香港開設的美國公司,亦需雙重繳交美國及香港稅率。
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表示,國際船運的特性,是其收入由多個渠道產生,當中涉及很多持份者,包括船隊、船東主、貨櫃出租公司、搬運貨櫃設備供應商等。產品出廠後途經不同站,涉及多種項目和收入,所以國際船運多以雙重課稅寬免來避免雙重徵稅。現時取消寬免,具體影響未知,持份者日後或需重整船程。
香港貨運物流業協會主席胡百浠指,物流業角色較被動,料措施將增加業界成本,但指「冇辦法,都係見步行步」。他又稱,措施會間接影響貨主需承擔更多稅務或買家要分攤稅項,將削弱雙方貿易意欲,貨主可能將商品轉移至東南亞進行貿易,長遠而言,預計物流行業將漸漸式微。
中大商學院客席教授冼日明稱,美國相關措施令香港轉口效能降低,削弱本港航運業競爭力。根據香港海運港口局資料,截至今年6月,香港註冊貨輪共1,957艘,貨櫃進出口總吞吐量累計864.7萬個標準箱。港府回應相關措施時指協議中止後香港公司亦只須向美國交稅,因他們航運收入在港已獲豁免;相反美國公司要同時向兩地交稅,對美國企業增加成本更多,做法只會窒礙雙方船運發展,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