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真的走出了戈壁嗎?

【讀書好】真的走出了戈壁嗎?

美國將孔子學院列為外國使團,孔子學院還被要求定時向美國政府遞交含財務、人員、營運訊息的報告。孔子學院的新認定意味着,它與中國官媒都被華盛頓認定為中國政府所有及控制,為北京的宣傳工具。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參加中共「千人計劃」接受黨財政資助,目前不少正接受聯邦調查局偵訊,包括是否有盜取研究結果交給中共。為何中美關係會走到今天的冷戰境地。曾幾何時,美國是中共文革知青走出愚昧、貧窮、躋身世界精英行列的夢想樂園。

華爾街知青

今天介紹香港私募基金太盟集團董事長,曾任摩根大通中國首席代表,既是投資大鱷,亦是經濟學者單偉建的回憶錄《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此書英文版去年獲美國媒體好評,中文版剛在香港面世,作者用了不少心機改寫。單偉建的故事,是反映了八丶九十年代中美合作的黃金歲月,他的個人經歷,可以說是濃縮了這三十年的中美關係歷史,也是中國由文革走出來,實現經濟奇蹟的縮影。他由知青下放戈壁灘,走到美國華爾街,最後走到香港中環,這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單偉建1954年出生,是中共建政後的社會主義新人,12歲就遇上了翻天覆地的文化大革命,毛澤東以青年造反去包裝他的奪權陰謀,利用他們的無知及熱情,實現邪惡的權謀,在鬥垮了劉少奇、鄧小平之後,革命小將迅速成為condom。毛再次愚弄他們,號召上山下鄉到貧苦地區開荒,背後是為免搞事將他們調離大城市,這樣一個15歲少年人就到了內蒙荒漠戈壁灘待了六年,在那裏種田、做磚,充當赤腳醫生,冰天雪地、飢寒交迫。他錯過了正規學校教育,幸好仍以聽BBC及翻字典學英文。1975年他離開戈壁灘,重上北京外經貿學院,並獲公費派到美國留學,在柏克萊拿了博士,聯儲局前主席耶倫是他老師,曾在知名商學院沃爾頓任教,之後由學者變成了投資界高手,任職華爾街投行,以海歸姿態落戶香港,為國際資本找尋內地投資機會。

緬懷青春

這本書最吸引,而篇幅最多是作者回憶文革時期在戈壁灘的生活,他寫得越困苦艱辛,作為讀者越會思考,為何這一代知青,當他們成功地由戈壁走到華爾街後,總會有一種緬懷昔日青春,將老戰友重逢滄海桑田的遺憾,再拿出來細味。這些知青文學就如大媽廣場舞唱紅歌,追憶他們逝去的青春。但如果要找出作者走出戈壁的意義,除了否定文革,肯定改革開放之外,對於上山下鄉那種反人道的愚民政策、1949年建政後政治洗腦的遺害,對整整一代人的折磨及毀掉了的人生,難道沒有絲毫反思?為何自己與留在戈壁灘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戰友,生活在兩個時空,難道只是因為個人努力不屈不撓?而他在美國的上位經歷,又難道只是因為遇到好人好事?

在中美鬥爭尖銳下,單偉建的經歷,會是中美友好合作達至雙贏最好的政治宣傳,這些海歸最後留在香港搵食,帶引資金到大陸找尋機會,成為了金融資本進軍內地的弄潮兒,但對中共一手摧毀香港的自由、法治及人權,不發一言,認為香港年輕人是因為資源被侵奪才上街。這些成功知青心中的自由信念,只限於市場經濟自由。

其實,我懷疑作者有離開過戈壁荒漠嗎?

單偉建的經歷本是個傳奇。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