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落後,近日金融股受到中國人民銀行加碼放水的刺激而全面上揚。這情況不足為奇,早前筆者也曾說過,由於科技、醫藥股已接連升至高位,投資者或會趁機作出調動獲利,而估值一直落後的舊經濟股份,也可能會重新獲得市場的注視。而且銀行、證券及保險等行業對貨幣政策及市場走勢比較敏感,人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令市場流動性持續充裕,也是一利好因素。
近日滬深兩市指數屢破萬億人民幣的成交額,證券商也水漲船高,但證券交易只是銀行業務的一部份,受惠的程度相對較低。另外,保險公司則可直接受惠於投資收入方面的回報,股價也有不錯表現。反觀銀行板塊整體上仍面對不少挑戰,早前本港有銀行因應央行的指示而暫停派息,此外,由於利率下降,銀行的淨息差收入也一直受壓。
雖然早前人行、香港金管局及澳門金融管理局宣佈聯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試點計劃,相信措施對銀行業會帶來一定的正面影響,然而這個計劃的很多細節都未出台,目前難以審視銀行業所得到多大的好處。
大市方面,本港近一年來先後面對社會動盪、疫情打擊及中美角力等不明朗因素,不過從股市的表現可見,市場對於香港的經濟及投資前景仍然信心十足,港股升幅雖不及A股,但也從3月份的低位回升約兩成。筆者相信,未來香港股市將可望受惠於以下三大因素。
第一,是數據反映中國經濟的復蘇進度,較很多外圍國家都要好,有望帶動在港上市中資股份的盈利表現。
第二,雖然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但卻造就了一批海外的中概股回歸香港上市,有望為港股增添活力及帶來更多資金流。
第三,內地資金持續透過「港股通」南下購買股份,成為本港市場的一大力量。隨着中國持續改革開放市場,相信「北水南下」的結構性趨勢將維持不變。
11月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在這段期間市況難免會出現更多波動,而且去全球化的浪潮也會為中國經濟帶來挑戰,但部份企業卻「因禍得福」,例如一些在中國處於領導地位的半導體代工廠商,便可望受惠於自主研發的國策方向。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