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前日到上月洪災嚴重的安徽視察,新華社引用毛澤東當年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作報道。惟習探訪的一名災民卻被發現與當地一名治安副隊長極為相似,遭質疑用「臨演災民」。學者表示,習視察「遲到」的訊息相當明確,需用上「臨演」營造和諧,及扯上毛的歷史權威來裝飾。
各大官媒昨均重點報道習近平赴安徽視察的情況,指習一直牽掛災民。習稱「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之後前往探訪「災民」,災民的回應也相當符合近日他對糧食問題的關心,「現在水退了,都在搶種補種(農作物),水退到哪裏,就補種到哪裏」。惟其中一名與習近平對話的「災民」,被網民揭發與當地治安大隊副隊長閆靜極為相似。
新華社亦為習視察撰專題〈鑑往知來,跟着總書記學歷史〉,引述1951年毛澤東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持續開展大規模治淮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政治學者吳強對本報表示,習近平在水災過後才出現,「遲鈍的訊息其實非常強烈的」,習現須展示親民印象,所以不論是「臨演災民」或引用毛澤東治河口號,都是為了裝飾遲到,「毫無疑問的,他本來就是毛主義的,處處都是在學習毛,也試圖以毛的治理方法裝飾剛剛所說的遲到」。他表示,中央領導人視察地方利用幹部、公安飾演民眾為這八年來的慣用倆,中央明知是演的也在配合,「中國式的表演政治,從上到下、從下到上,都在互相表演」。
整個6、7月長江流域水災受災省分眾多,習選擇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故鄉安徽視察,吳強也稱「將軍」意味甚濃,去安徽一方面是要視察災民,另一方面也是考察安徽幹部中層的狀況。在五中全會也將決定二十大總理人選,習選擇安徽別具意義。
新華社/Twitter/《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