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分化的態度(戴耀廷)

抗衡分化的態度(戴耀廷)

長期以來,中共熟知香港民主派的弱點,就是山頭林立、相互溝通不足、缺乏互信。本來民主理念鼓勵多元,故社會內有不同路線、派系、政團,是正常不過。反是一黨獨大才是背離民主理念。不過,多元民主政治要有效運作,抱持不同理念的人,必須有包容、理性的民主態度,不是單靠人數多少去決定事情,而是願意聆聽不同意見,並在分析反思後,具備修正自己想法的能力及涵養。這樣,民主在多元下就能有序及有效地運作。不過,若是缺乏成熟的民主文化,多元所凸顯的差異,加上各人之間利益及人際關係上的磨擦,很易產生誤會、矛盾,甚至出現紛爭以至衝突。

中共多年來利用民主多元的特點及民主派長期未能提升民主文化,成功令民主力量難以結聚,不能挑戰特區政權的主導地位。在設計立法會選舉制度時,中共針對這點做功夫,採用比例代表制加上最大餘額法。簡單說,這選舉方法令一些民主派細小政黨或個別人士,只要在地區內取得一定數量但又不用太多的支持,就可贏取議席。這誘因使民主派各方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難與其他人合作,甚至為了爭奪中共預留出來的有限議席及政治資源而出現衝突。這種制度還導致民主派各方只着眼爭取相近政治立場選民的支持,少去想方法把支持政府的選民也爭取過來。

另外,中共亦運用各種方法挑撥分化民主派各方,如鼓動一些民主派人士利用內部分歧去挑起紛爭,或拉一派打一派。這些分化策略在過去多年都是成功的。因此,要積聚力量抵擋中共的專制手段,突破現行制度的局限,最終令香港能實現民主,必須培育出更成熟的民主文化。

在區選大勝後,民主派氣勢如虹,更成功舉辦初選,大幅減少出選隊伍,克服了比例代表制的先天掣肘,有望奪取過半席位。中共見形勢不利,只能押後選舉,委任成立另類的臨時立法會,讓所有原任議員延任。一方面是要爭取時間為建制派翻盤營造有利形勢,另一方面是要重施故伎,分化民主派,期望瓦解民主派過去一年多積累起的團結。

的而且確,這事令民主派陷於兩難。對原任民主派議員應否接受延任,無論是贊成去或留,民主派支持者數量上都可能差不多。雙方亦各持理據,無論是去或留,都互有得失。中共把這難題拋給民主派,就是期望在未來一年,民主派再次陷入分裂,那麼到下年9月選舉時,建制派選情就有望扭轉。

「哽得落原則」協調共識

對手的策略是可計算得到的,問題是明知中共要分化,民主派是否有應對之策。其實,要應對分化是有可能的,因涉及的只是策略判斷而非原則目標。民主派各方要有不被分化的態度,不是指行動必須一致,而是各人或許基於不同策略判斷而採取不同行動,卻能體諒採取不一樣行動的人,就不會互相指摘。

其實由反送中開始,抗爭者已學懂很多。大家會「齊上齊落」,也同意「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故並不要求人人行動一致。再者,在中共猛烈打壓下,唇亡齒寒的道理是不難明白。在國安法下,民主派能有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各方也只能站得更近,才能抵擋中共的步步進逼。

還記得在民主派初選協調時,我希望大家用「哽得落原則」來幫助達成共識。因大家想法多元,要每一方都得到他認為是最佳的方案,那是不可能的。為了達成共識,各人要問自已,方案是否「哽得落」,即未必是自己最想要,但至少不超越自己底線。我相信,「哽得落原則」令初選協調成功,也是抗衡分化的一個好方法。


戴耀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