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香港被退出世界舞台(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香港被退出世界舞台(楊懷康)

此時此刻讀冼玉儀教授之《穿梭太平洋》(Pacific Crossing)不禁黯然神傷。冼教授指出,自開埠以來,港美經貿易往來從來緊密。然而自北大人寅夜黑箱立港版國安法,此情睇怕不再矣。美國除了報以《香港自治法》,且制裁11名破壞香港自治之執權者,進而確定貿易上香港為另一個中國城市,出口產地須訂明Made in China。港美一個半世紀的特殊關係,一鋪清袋。

重置香港為中國城市的後果豈止於打擊港美雙邊經貿往來?美國商會指近四成美資機構已萌去意。除了戰時狀態或六七暴動,美商這般大規模撤離香港,史無前例。冼教授指出,香港打從1842年開埠起,來者不拒的策略讓香港與全世界,尤其是美國,發展起互惠互利的蓬勃經貿關係。全球經濟一體化,最老資格的自由港理應跟全世界建立更為融洽的經貿金融關係才是;香港卻不幸捲入複雜的中美角力,走向式微,甚至像特朗普所言「落地獄」(go to hell)。良可嘆也。

對美貿易貫穿香港歷史

傳統智慧以地利為香港最大之先天優勢。地處華南,乃中國與南洋及歐洲貿易的中轉碼頭;另一方面,自由開放,消息靈通,乃中國吸納世界資訊的耳目。地利固為事實,冼教授發現,頻繁的貿易活動孕育了有香港特色的執生基因、敏銳的生意頭腦。Exhibit A:早於19世紀中葉已發展出「本土產業」——就地取材,遠銷花崗岩石到三藩市;市中心之三藩市合眾儲蓄銀行(San Francisco Savings Union)便是由香港去的華工用港產花崗岩石建成。

花崗石塊遠銷三藩市,一來遠洋船皆需壓艙石。香港的客家人長於開採、切割花崗岩石,生產壓艙石冇難度。客家人稱切割好的花崗岩石為「石牛」,跟穩定電壓的「火牛」,互為呼應。船公司不難要出錢買「石牛」,路途雖遠,花崗岩的運費不高。

另一方面,加州在1848年1月發現金礦。差不多40年後巴拿馬運河方才開通。從東岸到西岸既不管走陸路或海路,往往需時四、五個月;費時失事且危險。反觀,從香港到三藩市,順風順水,快則45天,一般亦不過70天。加州有金掘的消息不消一年已傳到香港。從四海通商、華洋百貨雲集的香港補給加州顯然較東岸便捷多矣。淘金者眾,住屋需求大;除了花崗岩石,香港亦出口木材、磚塊等建材到加州;此外又補給礦工的生活所需,譬如茶葉、蔗糖、雞蛋以至產自歐洲的紅酒。

貨物之外,香港當然更輸出礦工。1850年第一批香港出發的礦工只有3、400人,兩年後人數已激增至三萬之眾,香港人腦筋轉數快,顯非自今日始。當時的船每程極其量只能載4、500名乘客,穿梭太平洋的航運如何繁密,足見一斑。

到加州的亦非全是「掘金」,當中不乏經營出入口貿易的商人。他們的「金山莊」推動太平洋的雙邊貿易,除了出口傳統茶葉、衣物、刺繡,香港提煉加工的鴉片更是大有名堂。令人驚訝的是,礦工踏足三藩市三、四年後,華人社會已有規模足以支持兩份報紙,且組織粵劇大戲越洋巡迴表演。演藝界的緊密往來一直延續至今。眾所周知,李小龍在三藩市出生;7、80年代,香港歌星藝人恒常賣埠到西岸演出。到過美國歸僑發展的開平赤坎,大家當又知道那個「高仿」加州的小鎮。

換言之,香港的歷史是個跟美國經貿文化交流的歷史。沒有香港當然不致於沒有美國,沒有了美國,則肯定沒有今天的香港。乒乓外交、尼克遜跟毛澤東握手後半個世紀,美國深切反省,和平演變共產中國之路不通。中國誓要重置自由港為另一個中國城市,香港再不屬於全世界。冼教授筆底生機勃勃、散發自由魅力,從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全方位縱橫世界舞台的香港將畫上句號。香港沉淪、自由蒙塵,舉世能不哀痛?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