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肺再爆發】
【本報訊】本港血液不時供不應求,紅十字會血庫存量時見緊張;有研究指出,除了呼籲捐血,仍有不同方法紓緩血液供應壓力。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最新研究顯示,醫院若能實施病人血液管理,有助降低病人出現併發症及死亡風險,亦減少血液需求。參與撰文的醫生指出,不論病人或醫生都對輸血有誤解,例如以為接受輸血可以補身,卻輕視潛在感染風險;又指靠自己造血更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在《香港醫學雜誌》發表研究文章,指輸血一直是重要醫療程序,但隨着本港人口持續老化,血液需求將不斷增加;輸血亦涉及安全和感染等問題。文章指出國際沿用的病人血液管理能透過三大策略,包括增加病人自身血紅素、減少手術出血及以運動改善貧血,降低血液需求,並減少因輸血引起的問題。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主席周雨發醫生指,世界衞生組織自2010年起倡議病人血液管理計劃,全球許多國家和歐盟成員均沿用該計劃作為基本原則。文獻亦發現,減少輸血能降低手術後出現併發症、感染和死亡的風險,令身體各器官有效運作;惟香港紅十字會多年來「做得太好」,令血庫量充足,加上公院人手不足,缺乏誘因推動病人血液管理計劃。
將軍澳醫院麻醉科顧問醫生鄭鴻佳表示,該院2015年至2017年間,曾為168名需接受大腸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進行血液管理計劃,病人最終平均住院日數由八日減少至四日;需要輸血的比率亦由33%降至11%,併發症亦有減少。
鄭鴻佳指坊間有種謬論以為輸血可以補身,特別是長者信以為真,忽略其中感染問題,反而增加後續治療時間。
另外經驗較淺的醫生亦可能單看血紅素指數,便建議向病人輸血,卻未必有實際需要。周雨發指出,醫生應評估整個手術流血量,因應病人的需要決定輸血與否,「腎科病人本身(血色素)得6、7,可以畀佢跌多少少,如果失血係整個身體兩至三成嘅血量先需要補充。」
威爾斯親王醫院麻醉及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徐倩蕊表示,除了病人本身透過飲食和運動增加血紅素和促進復原,手術時醫生亦會保持病人體溫維持在約36℃,令止血功能維持在最理想狀態。
學會期望未來公院及各醫療機構可加強實施病人血液管理,減少整體對血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