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讓我想很久,對愛打機的人來說,為什麼明知眼前的電玩世界是虛幻,還會那麼投入?
一個想當然的答案,是人類創造物總來自詩意的現實,讓人難分真假。就好像《紅樓夢》的小說、王家衛的電影一樣,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可電子遊戲又有不同,譬如寫字,筆也好、鍵盤也好,我寫的真是字、是詞,是字詞構成的故事。電影的創作單位是影像,那也是某程度上的真實存在,是導演或編劇從現實中擷取的片段。可電腦遊戲中,你看到的很多幻想其實在設計階段都是數字,一切語言亦都是數學語言,造景是模型、人物是動畫、動作其實也是算法操縱的程序,換言之,原材料都是冷冰冰的1和0,即使是浪漫,也是賽博空間的科幻底色浪漫。
了解遊戲設計的原理,再去看之前驚為天人的遊戲大作,《最終幻想》或是《使命召喚》,都好似有了照妖鏡的眼睛,廢墟不是廢墟,是拼圖與模組,美女不是美女,是模型與皮膚。那為什麼還會這麼迷,還會一針一線也不放過,在所有場景裏東奔西走,抓起每一樣東西試試有沒有秘密藏在其中,和路人甲乙丙丁說話,看看她們是否有自己的故事。
最近因為開發遊戲,有了不少體驗。現實生活早已在很大程度上被祛魅,我們相信物理的法則、社會的法則,相信自己的平庸、世界的不公。但遊戲講的是例外,遊戲裏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只是要花些時間參透向上生長的奧義,然後不斷探索、征服抑或是逃離危機。另一方面,正因為遊戲是完全從零開始建設的幻境,一磚一瓦都是抽象思考的具象體現,每件事情、每個人都有它的意義在,設計師的思想就藏在這些1與0裏,希望你能聽得明。
由此看,在黑天鵝不斷來襲的時代,逃去更簡單也更友善的遊戲裏去,實為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