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到的香茅長得像野草一般,如果不親自摸摸嗅嗅,行外人很難分辨出來。另一種東南亞香葉也是一樣其貌不揚,透出淡淡香味,那就是斑蘭葉了。斑蘭在東南亞非常普遍,特別多用於甜品糕點,可能因為斑蘭帶着一股夾雜芋香與椰香之間的味道,用於甜品或米食比加於肉類更為合適。以我看來,斑蘭不像是一種傳入中國很久的植物,因為根本找不到有用上斑蘭葉的廣東、福建菜。它的英文名稱是Pandan,中英文名相信都是源於馬來語(印尼語)的音譯,學名則是Pandanus amaryllifolius,是「露兜樹」家族的一員。甚麼是露兜樹?露兜樹就是那種葉片長長,葉緣兩邊帶刺的假菠蘿,從前的小朋友抓到豹虎(又叫金絲貓,屬於不結網的跳蛛一類,具極強地盤意識的小動物)後,會去掉露兜樹葉子的尖刺,摺一個豹虎籠飼養着,有一點年紀的朋友應該都會知道這童玩。露兜樹葉也是裹中山糭的葉子,中山人叫蘆兜葉,是一種非常易見的野生植物,特別是沿海地方,因為她的果實(即是假菠蘿)會隨海水飄浮,把種子傳到遠方。
露兜在台灣稱為「林投」,所以斑蘭在台灣又叫作香林投或七蘭葉,也會用來做一些甜點,但絕對比不上東南亞的經典罷了。印尼的傳統斑蘭食品很多都是跟米食作配搭,如黃薑飯及不同的米糕,但令斑蘭揚名海外的,就應該歸功於新加坡的斑蘭蛋糕了,我當年跟小朋友到新加坡旅遊,發現斑蘭真的是無處不在,不單止是在碗碟中的各式美食,在公園中、動物園內、水池裏、甚至馬路旁都大量栽種着斑蘭,融入於園景之內,唾手可得。新加坡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飲食文化較為混雜,有點像香港般中西滙聚,再加上馬來和印度食品的風味,可是新加坡的農業不發達,也欠缺小農村的鄉土飲食風味(這也跟香港相似),很難拿出一種地方產物代表這裏。但不知是巧合還是政府特意的策略,四處可見的斑蘭植物,加上斑蘭蛋糕,讓斑蘭慢慢成為了當地的官方代表食物,甚至是機場離境的必買手信。
台灣也有類似的土產手信文化,近年更以新的文創手法包裝推動,好像台中的微熱山丘鳳梨酥就利用了當地產能過盛的土鳳梨,另外一種手法更是逆向由產品開始,再回流帶動種植的風氣。台灣本身不大出產咖啡和小麥,但麵包咖啡這些西方食物流行起來,台灣人就會由食材源頭搞起,鑽研咖啡小麥的栽培技術,不怕花上二三十年去趕上世界一流水準,去大規模生產自己的咖啡和小麥,製造100%的自家產品。新加坡選出以斑蘭為代表也是同樣手法,更非常的聰明,斑蘭本身容易繁殖栽培,只要用分株的方式即能快速大規模生產,在旱地水邊都能生長茂盛,可以遍佈全城。再加上以西式的蛋糕來演繹,擺脫馬來印尼食品的傳統味道,更有現代都會的風格,成為新加坡的代表產物。回看香港,我們也有不少特色的食品,但卻永遠打不出如新加坡斑蘭蛋糕和台灣鳳梨酥等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就是因為失落了結合農作物那一環,香港農業有沒有價值,可不可地方品牌結合,還是要看為政者的眼光與遠見。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