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徐志摩的預言(李怡)

世道人生:徐志摩的預言(李怡)

林鄭主動註銷去美國的簽證,現又主動退回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的名譽院士名銜,看看她facebook那篇帖文的留言可使我們苦中作樂。其中有人提出:「請把尊夫和兩位令郎嘅英國國籍都一併放棄,以表示對國家嘅忠心。」從中已知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她帖文最後寫:「雖然發生了這件不愉快的事件,但劍橋大學仍然是不少學生嚮往的著名學府,而徐志摩先生筆下的康橋仍然為我和家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回憶!」告別美麗的康橋了,難免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劍橋經驗在1920-21年,但我覺得他最值得關注的,是1925至1926年擔任《晨報副刊》主編這段生涯。這期間,他發掘了沈從文等著名作家,更預言了以後的百年歷史。

《晨報》前身是1916年由梁啟超、湯化龍創辦的《晨鐘報》。《晨鐘報》在第七版刊載小說、詩歌、小品文和學術講演錄等,因此《晨報副刊》最初指《晨鐘報》第七版。新文化運動許多文章、作品,包括魯迅的《阿Q正傳》都在這裏發表。它是五四文化啟蒙運動的三大刊物之一。

《晨報》主持人是陳博生,1920年第七版由孫伏園主筆政,定名為《晨報副刊》,到1924年孫伏園離開,這是新文化傳播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蘇聯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五四運動,由宣揚自由民主思想的啟蒙運動,發展至迎合世界潮流的社會主義和救亡思潮,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黨改造成列寧式政黨,國共合作在廣州辦黃埔軍校,蘇聯派代表參與,準備北伐推翻中華民國草創時期相對最文明的北洋政權。

在《晨報》總編輯陳博生的再三邀請下,1925年初,徐志摩答應在歐遊之後出任《晨報副刊》主編。他在3月開始乘火車先往蘇俄,再去歐洲。他當時懷着包括胡適在內大部份中國知識分子對蘇聯實現人類平等理想的嚮往,但他敏感地注意到蘇俄人們的神情陰沉,似乎不知道「甚麼是自然的喜悅的笑容」。他在莫斯科拜訪托爾斯泰的女兒,得知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已經不太能見到了。徐志摩於是寫下一段敏銳、誠實又帶文學性的話:「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卻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那是蘇聯剛成立幾年、新政權備受全球知識分子讚美也引動中國思潮的時期,詩人的敏銳觀察預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會實現一座血污海。

回國後他在1925年10月1日接任《晨報副刊》,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副刊上連續展開蘇俄問題大討論。大討論引入「友俄」還是「仇俄」的50多篇激烈爭論的文章。在11月29日下午5時左右,位於北京的《晨報》館被遊行群眾放火焚燒,也燒掉了這次討論。

徐志摩為甚麼花這麼大力氣討論蘇俄呢?他說:「中國對蘇俄的問題,……到今天為止,始終是不曾開刀或破口的一個大疽,裏面的膿水已經聚到一個無可再淤的地步,同時各地顯著和隱伏着的亂象已經不容我們須臾的忽視。」因此,「這回的問題,……說大一點,是中國將來國運問題,包括國民生活全部可能的變態……。」

蘇聯要製造血污海和中國將來國民生活全部可能變態的預言,都在日後變成事實。今天,我們紀念的不只是人所共知的詩人筆下的康橋,而應該想想中國人當年忽略了這位先知的預言,於是帶來百年後仍然在延伸的災難。

她要告別康橋了。美麗的康橋豈容製造血污海的手沾污?

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