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駕車撞穿80年歷史石牆 重建涉資25萬 專家指港府可索償

楊明駕車撞穿80年歷史石牆 
重建涉資25萬 專家指港府可索償

【本報訊】TVB撐警藝人楊明8月8日凌晨炒車,其平治私家車在馬己仙峽道鏟上路邊,令一段三米石牆損毀。社區組織「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一直研究香港石牆,他翻查憲報分析,估計受損石牆在1930年代興建,至今逾80年歷史,「好彩有堅固石牆,先可以頂住楊生架車」。他認為,若當局有保留石塊,仍可修復舊貌。中科興業董事總經理潘焯鴻計算,若要重造三米石牆,料涉及25萬元,港府可向楊明索償。

張朝敦分析,損毀的石牆是戰前所建,有1920至30年代的特色,圍欄石塊較方正,頂部有圓拱修邊。他翻查政府1933年憲報,提及政府計劃1934年將梅道至司徒拔道的一段馬己仙峽道擴闊,相信被撞石牆正是1934年擴闊路段時所建。自1920年代起,香港汽車越來越多,為交通安全,山上斜路通常會建造石牆,如半山堅道亦有同款石牆。

■撐警藝人楊明本月8日駕車自炒,事後由警員扶走。

■馬己仙峽道的石牆建於戰前,石料由本地礦場出產。

張指從傳媒相片可見,倒地石牆大致完整,修復不困難,如啟德明渠工程都拆走過同款石牆,待工程過後再砌回,技術上可行。他認為石牆見證香港歷史,石料是本地礦場出產,應盡量修復原貌。

中科興業董事總經理潘焯鴻指,若要重換麻石修復,可在外地或中國輸入,惟原件麻石運輸費貴,承受撞擊力亦不如石屎,若政府重造石牆,造工會不一樣,「以前用原件麻石,𠵱家會做石屎結構,再砌麻石面做裝飾,麻石厚50至80mm」。

路政署:或會追討

一般道路設施損毀後,由路政署地區維修分判商負責維修,成本包括臨時交通改道、圍封、物料等。張朝敦以路政署「天書價簿」估算修復費用,如果重造三米長石牆涉及近25萬元,而政府部門亦可向事主追討賠償。

路政署回覆稱,署方沒上述石牆建造年份資料,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該石牆並非已獲評級的歷史建築或有待評估或評級的新項目。署方已保留受損鬆脫的石塊,因應其損毀情況,在復修時盡可能重用。 署方已臨時圍封受影響行人路範圍,並正安排復修工程,預計8月底至9月初完工。

路政署續稱,若有關設施因交通意外事故損毀,署方會在相關執法部門就交通意外事故完成調查後,按實際情況及既定機制,向涉事人士追討維修及行政費用。而相關維修費用仍在估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