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遭逢大劫,市民怒氣無處發洩,竟化為消費動力,想陳茂波決定每個港人派一萬元時,沒想到「報復性消費」竟以如此方式呈現。君不見市民在搜報館當日買壹傳媒股票,繼而在半夜三更排隊買報紙,後來再發展至在蘋果實體報買下一版一版的廣告,這股消費者力量,是市民用錢來表態。
但大家心裏明白,買實體報是三分鐘熱度,大家放棄報紙已久,買回來的報紙,左嫌它油墨太髒,右嫌它佔位置,不知塞到哪裏才好。實體報銷量多年來拾級而下,已是全球報業的現實。港人若要支持,還是訂閱手機版更實際,有朋友更多訂幾個戶口送給親朋戚友。閱讀計劃五花八門,也可以贊助學生,年輕人錢不多,真是看不起蘋果的。
今次港人如潮水的支持,蘋果應好好把握,將短暫的激情轉化為長遠的支持。看得出蘋果各部門的編採人員努力提升內容質素,但商業模式仍不理想,連年蝕錢已不是新聞。國安法下,更應籌算未來,在不同的處境下如何營運下去。
蘋果在報業裏從來都是壞孩子,其風格不是人人接受,但近年來已愈做愈好,調查報道尤其出色,果籽的小故事也很感人。我留意到很多支持者本來不是看蘋果的,今次為支持訂閱了,之後也未必會看內容,這種支持不會長久。如何留住這一波湧來的讀者,是蘋果上下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