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APP追蹤用戶 安排檢測 專家恐發展成另類健康碼 標籤市民

港府APP追蹤用戶 安排檢測 
專家恐發展成另類健康碼 標籤市民

【本報訊】第三波疫情出現大量無源頭個案,當局追蹤社區傳播鏈難度大增。政府計劃開發一套「病毒通知」系統,用戶在手機下載程式後,到訪各公共場所時可掃描二維碼「打卡」,一旦有用戶確診即可憑曾「打卡」資料,追蹤到其病發前到過地方,同時亦可通知其他曾到同一地點用戶,盡快進行檢測。但專家擔心有關程式日後發展成另類健康碼,商場和餐廳會要求市民必須掃碼才能進入,造成標籤效應。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昨表示,早前曾發出招標文件,徵求開發商協助建立一套感染風險通知系統及應用程式,作小規模測試,以便資科辦和相關部門檢視可行性及效益。由於只屬概念認證階段,是否及如何推行將視乎小規模測試結果,再作考慮。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回應時表示,該應用程式屬小規模測試,暫時不會用作追蹤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

方保僑:概念猶如智慧燈柱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據他了解政府計劃推行的應用程式,概念猶如智慧燈柱,以地標做法讓市民自願掃描QR Code。市民在手機安裝應用程式後,到商場或食肆時就掃描該處的二維碼,程式會記下有關地址資料。當衞生署追蹤到有確診患者曾在14日內到訪過有關商場或食肆,應用程式便會發送通知相關市民盡快做檢測。

方保僑表示,理論上中央系統不會儲存用戶行蹤,但執行成效要視乎有多少人使用,包括餐廳和商場是否張貼二維碼,市民亦未必會主動「周圍掃」。

他亦憂慮新程式日後或會發展成有健康碼成份在內,類似澳門「澳康碼」的「港康碼」,以綠色、黃色和紅色分辨不同市民的健康情況,本來只適用於過關,但如在澳門不少商場和餐廳會要求市民出示相關條碼才能進入,造成標籤效應。他促請當局推出前,應詳細交代程式與健康碼的關係。

醫學界:只能當輔助角色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有關應用程式只能擔當輔助角色,不能完全取代個案追蹤緊密接觸者的工作。而商場每天人流多,未必每名市民與確診者有近距離接觸,並暴露在病毒感染風險,若推送相關資訊至每名曾到訪市民,只會造成虛驚。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餐飲業界正構思配合全民檢測計劃推出另一套系統,食肆會內分開兩個區域,顧客進入食肆前須先出示陰性檢測結果,有陰性證明的顧客會獲排入座同一區域,而無法出示檢測結果的顧客則另一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