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上帝 - 杜杜

尋找上帝 - 杜杜

法國導演克萊曼(René Clément 1913-1996)的"Plein Soleil"(港譯「怒海沉屍」)拍成於1960年。這部充滿燦爛陽光的電影我自少年時代一直看到如今,一共看了半個世紀,依然固執地鮮明亮麗,依然能引出新的發現。當年阿倫狄龍的女朋友羅媚雪納黛也穿上了紅裙在片中亮一亮相。那時候她是多麼的年青,對命運給她的安排一無所知,因此怡然自得。和阿倫狄龍打了個照面之際若無其事,微微一笑。其實當時她正在熱戀之中。最近得知克萊曼原來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角色,驚鴻一瞥,也不知道是侍應還是工人。這一發現非同小可,等於創造天地的全能上帝自己也現身在其間。驚天動地的大事通常都以平平無奇的姿態登場:上帝一旦掉入水中,也只有變成一條魚。希臘凡夫誠心禱告,要真神顯靈。真神只道:「這樣吧。你去把隻綿羊宰了,剝下皮毛,連頭掛在木柱上。那就是了。」我努力在電影中尋找,片中開始的時候,阿倫狄龍和梅禮士朗尼坐在羅馬街頭的路邊咖啡店,有個中年侍應出現,我於是定格細端詳,看來不是克萊曼。克萊曼長得方頭大臉,天牝豐厚,錯過不易。正如希治閣自"The Lodger"(港譯「房客」 1927 年)開始,便在他自己的每一部電影中以插科打諢的姿態亮一亮相,很容易就會給認出來;有時候是火車上遭頑童戲弄的乘客,有時候是牽着愛犬在酒店走廊步過的路人;最耐人尋味的是,五十年之後,在他最後的一部電影"Family Plot"(港譯「奇案」 1976 年)裏面,他將自己的剪影顯現在生死註冊署的磨沙玻璃上面:藝術天地裏面的創作者藉此宣告他也只不過是會化作塵土的血肉之軀。這叫我想起張愛玲拿着金日成昨猝世的報紙頭條,微笑地拍成一照,預告了自己的死亡。這也就是戰勝死亡的其中一個方法;和死神弈棋,棋先一招。

法國作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的名言:「小說中的作家如同世界裏的上帝,無處不在,卻不現身。」也不是真的不現身,只是現得非常含蓄而微妙。在米開蘭基羅的「最後的審判」裏面,聖巴爾多祿茂(St Bartholomew)左手提着一名軟皮軟骨容顏愁苦有眼無珠的男子;其實那正是米開蘭基羅的自畫像。但見他把自己顫巍巍地掛在天堂與地獄之間,未知到底是列品真福,還是永受咒詛。更有靜物畫畫家把自己的臉孔反映在背景裏的陶罐子的銀蓋上面:我在這裏。只要用心看,總會找得到。上帝在那裏?童話裏的神仙,不是往往以乞丐的形象出現麼?找不到上帝?祂已經來了,甚至向你乞求。或許已經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