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人物】在家務農健康至上 女生擔泥上樓教種菜

【疫下人物】在家務農健康至上 女生擔泥上樓教種菜

「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說, 讀書不成就去耕田吧!直至近年不少本地人推動復耕,農夫工作變得現代化及科學化,不再是低學歷的工作。」楊愷恩(Agnes)和吳家欣(Karen)去年9月雙雙辭去正職,成立Grow Something,為城市人提供上門安裝種植箱服務,實行自己菜自己種。肺炎影響下,大眾關注個人健康,加上長時間在家工作,究竟上門種菜能否在疫市下殺出新血路呢?

「小時候希望參加園藝學會,但媽媽反對,覺得女孩子玩泥很污糟。一直覺得非常抑壓,長大後自己跑去粉嶺租田種菜,尋回昔日的樂趣。」Karen在英國修讀市場管理,回港後從事市場管理相關工作,有四至五年農務經驗。大學主修地質學的Agnes,在社企農場打滾,至今有六至七年農務經驗。對她們而言,種植的滿足感,往往在於看到整個成長過程,由一粒芝麻般大的種子到果腹的蔬菜,那一碟蔬菜總是特別美味。

「城市人不太熟悉自己進食的原材料,對於收成前的蔬菜毫無頭緒,希望透過我們的服務幫到一些有志種植、經歷失敗或是不懂如何開始的朋友,踏出種菜的第一步。」她們在2019年9月雙雙辭去正職,全情投入Grow Something的生意,協助客人在家中的花園、天台或露台,提供安裝種植箱服務以及後續的農務知識管理。

Agnes(右)和Karen(中)在2019年9月創立Grow Something,今次送貨到熟客Meko的天台,中間的莧菜已經收成三次。

熟客Meko的5歲女兒,很珍惜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

只要陽光充足,小露台基本上都可以種菜。

圖中種植層架大約是75cm×37cm,用作種植羅勒、百里香等香草。

位於林村的培苗基地。

種植食用花的辦公室。

基地培苗 WhatsApp教噴奶驅蟲

種菜第一步是培苗,記者走訪她們位於林村的基地,看似手板眼見功夫,把泥土混入小石,放三至四粒種子,然後淋水。蔬菜的生長受多方面影響,如蟲害及天氣等。蟲害方面,以生菜為例,生菜最容易吸引紅蜘蛛,可以用牛奶連續噴一星期,即摘即食更會隱約吃到生菜有一陣牛奶味,而Agnes更提供WhatsApp支援,打救一眾擔心人。一旦遇上暴雨颱風,Agnes則建議把可以準備收成的菜全收,把損失減至最低。

香港的夏天一般種植瓜類為主, 青瓜、苦瓜、冬瓜、節瓜、南瓜,冬天則種植菜葉類,生菜、白菜、菜芯、羽衣甘藍等,進階版如檸檬等果類都可以種到。

成功培苗後,接到定單她們就親自駕車送貨,帶同幼苗、泥土、肥料、工具等等出發上門安裝,大熱天時推着手推車在旺角街頭穿梭,跑入鬧市的天台,把20公斤的泥土由頂樓搬上天台。Karen笑言:「行一層樓非常輕鬆,試過在沒有升降機的舊唐樓,足足要搬五至六層樓。」上門安裝種植層架,堆泥碳土,插入幼苗,淋水,最後架上防蟲網,全程大約一小時。沒有遮擋,被陽光暴曬,記者、攝影師都汗流浹背,這絕對是辛苦工作。一個種植層架大約是30cm×90cm,一次可以種大約12棵小棠菜,一般一個半月就可以收成。如果沒有大廈天台,只要有一個陽光充足的小露台,基本上都可以種菜。

種子在澳紐出產的三色堇,需要低溫種植。

一盒二十五朵食用花,售價由五十元起。

莧菜一個月可收成三次。

培苗是種菜最難的一步。

幼女認真鏟泥 火箭菜保證有機

「原本想小朋友認識一些農地種植知識,疫情關係不想周圍走,既然家中有一個天台,不如試試直接種菜吧。」熟客Meko說。一開始只是種植一盆生菜, 現在加單到四盆,佔據天台一半面積。「當你有第一次收成的時候,你就會有一個種菜清單,想不斷種不斷種,街市買火箭菜很貴,不如自己種,而且保證有機。」作為媽媽最開心當然小朋友對於種植的認真以及專注,小女兒沒有戴手套直接鏟泥,不介意昆蟲,絕對是意料之外。「城市人經常覺得耕種泥土非常污糟,所以選擇看似乾淨,但噴了很多農藥或殺蟲藥的蔬菜,但其實大家應該思考,種植有機菜的意義。」Agnes說。

除了上門安裝以及傳授種菜知識,她們亦有租用辦公室種植食用花,出售給糕餅店成為另一個收入來源。種子在澳紐出產的三色堇,售價為兩元一朵,不少餅店都用來裝飾蛋糕。「受疫情影響,更多人關注健康食材,我們收到有機蔬菜的查詢的確多了,但學校菜園、社區中心課程、餅店都停擺了。暫時未能賺回以前正職薪金,不過會向這個目標進發。」

Grow Something facebook:growsomething

標準種植套裝售價:$1,400

記者:翁怡富

攝影:蕭志南、伍永健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