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膚小叫:再談濕疹 類固醇是敵是友?(盧景勳)

大膚小叫:再談濕疹 類固醇是敵是友?(盧景勳)

對抗濕疹皮膚發炎反應,最常用的治療就是外用類固醇藥膏。1950年諾貝爾醫學獎科學家發現類固醇抗炎的效果,自此之後,類固醇治療幫助了很多免疫系統重症的病人。但近年很多媒體報道類固醇對身體的壞處,很多病人一聽到類固醇就會有一種懼怕,擔心很多副作用,長期依賴或有病情反彈的情況。當然過份使用外用類固醇,會出現皮膚變薄、出毛、皮下出血及血管增生等副作用問題。

何謂外用類固醇?

類固醇治療可以分為口服、注射及外用。外用類固醇可以減少口服或注射所引起的副作用。外用類固醇藥膏經醫生指示使用下, 一般情況吸收入身體的份量會少於0.5%至2%。另外,外用類固醇藥膏會分為七個強度等級:由第一級最強到第七級最弱。每一個等級都有兩至三種藥膏選擇。所以醫生常用的外用類固醇藥膏會有二十多種,因應不同的情況及身體不同的位置去選擇合適的藥膏。

可否不用類固醇藥膏?

一般外用類固醇療程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濕疹病情,大部份情況使用一至兩星期,已經可以控制輕度至中度的濕疹情況。近20年科學家研究外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膏(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治療濕疹,抗炎效果大致等同中等強度的外用類固醇藥膏 。早期的TCI臨床研究發現,有些病人本身患有T細胞皮膚淋巴癌,但不幸地診斷為濕疹並參與研究,其後被美國FDA要求有黑盒標示有機會致癌。近這兩三年開始,長期大型綜合研究報告指出,使用TCI藥膏的患者並沒有增加致癌風險,希望將來有更多的數據令病人使用TCI時更安心。歐洲皮膚科指引建議在急性情況下可先用一至兩星期外用類固醇藥膏, 然後用外用TCI 非類固醇藥膏維持兩至四星期去鞏固及預防濕疹復發。

凡是藥物都有好處及副作用,所以外用類固醇其實並不需要完全戒斷,但不可以過份使用。只要在對的時間,用對的藥物和對的劑量,就能夠幫助濕疹的病人減輕皮膚困擾。


中大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盧景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