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移民外國,為何難以融入本地社會?關鍵在於一個「中」字:自我中心,尤其幾個聚在一起,自我抱團成群。
即使在香港,聲稱國際城市,一些中環精英的飯局,座有一名西方人士,席間之香港中國人喜歡自行喧嘩華語交談,將這位外國人冷落丟棄一旁。
當然,來到中國人主流社會,這位西方朋友若也能說華語更佳。但既然他不會,那麼邀請他出席的東道,不該邀請他來。有沒有想過一整晚他都在坐冷板凳?
出席過這種餐宴多次,為座間這個外國人感到難受。有時東道主以為關懷,席間的外國人不是一個,而是兩個。於是那兩個自己在桌間以英語交談,一桌人分為大小兩堆,並無交集。最多只當白切雞連雞頭上桌,東道主問外國人,好吃嗎?對方禮貌地說好。
然而那兩個外國人明顯是為了彼此受冷落,硬擠出來一點點交談,以令對方好過一點。但大多數人不理會這種社交禮貌起碼的人情世故,自成一個「主流」,盡歡散場。
此等場合,香港華裔東道主多半是商家,同桌一兩個外國人是遠道而來的供貨商。香港老闆今天在辦公室談完了生意,當夜剛好與本地豬朋狗友有局,時間就是金錢,與其另約,順便也搭拉上兩個外國人搭枱,曰讓他們嚐試中國美食,順便也向同桌的校友和生意同道炫耀一下自己的國際關係背景。
到芝麻糊紅豆沙之類的甜品上桌,西方朋友面有難色,東道主極力勸其試食。對方或為了禮貌,或為了長期簽合同的金錢關係,勉為其難呷食幾口,東主大喜,舉座稱善。
與西洋之交往,由洋務運動到鄧小平宴請基辛格,俱以金錢飲食層次為主。深入一點的文化話題,又因英語能力限制,往往話不投機。
到今日有了一點錢,更以我為主、不思改進,以為洋人圍哄過來等同洗雪民族恥辱,這種外交貿易關係,用鈔票堆起來,疊羅漢一樣越砌越高,但因為深層結構絕無半點溝通,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終於塌樓而全世界排華。
香港人若移民,要慎用此一歷史的新機會。將幼稚園啟蒙第一課: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首先戒一大群人在人家應該安靜的地方喧嘩說粵語。
看看四周環境和人群臉色。世界不以你為中心,也不以中國為中心。這是人生哲學第一課。這點常識禮儀日本人知道。其餘危機四伏的再下回分解。